用内经,注解伤寒,至今没有第二家!
学习中医,先读经典,多少大家,都是从这条路走过来的,没读过经典,谈传承,谈临床,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中医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传奇的人物——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还是全注解,是第一家,至今,没有第二家出现。
比他更早的孙思邈,当时也只是对《伤寒论》的条文进行了分类,而成无己从《伤寒论》的《辨脉法》篇,一直到汗下“可”与“不可”等八篇全注了,尤其是《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辨不可吐》《辨可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可下病脉证并治》《辨发汗吐下后病脉证并治》等文献,至今没有第二个人注解过,没有后来者。
更厉害的是,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是以“经”(《内经》)注“论”(《伤寒论》),这才是学中医的最高境界——用经典注解经典。
一般认为《伤寒论》是临床文献,而成无己把《内经》《难经》的理论与《伤寒论》的临床密切结合起来了。
如《伤寒论》第6条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云:“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被下”后为什么会“小便不利”?为什么会“失溲”?为什么会“直视”?
成无己用《素问宣明五气》中“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来解释。意思是说,“被下”过后,伤了太阳膀胱之气,若膀胱寒水之气不化,所以膀胱不利,于是“小便不利”,若膀胱失约,于是“失溲”,“遗溺”“失溲”都是膀胱之气受损的缘故。
膀胱之气受伤,为什么还会“直视”呢?他用《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来解释,“瞳子高者”就是眼睛上视,即“直视”,这是因为“下”过后,太阳在卫之阳不足,太阳经气起于目内眦之“睛明”嘛,若“直视”到瞳仁都见不着的程度称为“戴眼”,不仅是太阳经气“不足”,而是太阳经之阳气已经“亡绝”了,这是太阳之脏气大大损伤以后而出现的“坏证”。成无己就是这样,用《内经》的理论来阐发《伤寒论》中描述的病症。
这样一读,两部经典,妥妥拿下。
读经典大家的医案,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好的医案,一直都备受中医学子追捧。以下举例成无己两个医案,以供各位读者鉴赏。
例一
成无己云:凡厥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四逆汤温之。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之邪也,四逆散主之。必须识此,勿令误也。又当外症别之。予尝治一中年妇人,恶热身热而渴,脉数细弱。先厥后热,用温药反剧,后以四逆散兼参、术各半,服之厥愈,脉出洪大而痊。(《续名医类・卷一・伤寒》
例二
一人伤寒七八日,服凉药太过,遂变身凉,手足厥冷,通身黑斑,惟心头温暖,乃伏火也;六脉沉细,昏不知人,不能言语,状如尸厥。遂用人参三白汤加熟附半个、干姜二钱。服下一时许,斑渐红,手足渐暖苏矣。数日复有余热不清,此伏火后作,再用黄连解毒、竹叶石膏汤调治而安。(《续名医类案・卷二伤寒》)
分析上述两个厥证,一为阳气闭郁之厥,一个是寒邪损伤阳气之厥,所以,一个用四逆散而取效,一个则用益气回阳之法使手足渐暖。
学中医,从来都没有什么捷径可言,得沉得下去,钻得进去。学习经典,从来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
今日,小编推送的是一套经典好书——中医古籍医案辑成学术流派医案系列《伤寒学派医案》,这套书共分两册,分别收录了伤寒大家王熙、许叔微、郭雍、喻昌、张路玉、张锡驹、徐大椿等医案,个个都是伤寒泰斗级的人物。并以医家的历史顺序排序,每位医家的医案都以内、妇、儿、外、骨伤、五官、其他分科,是学习经典不可多得的一套工具书,并且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伤寒学派医案
扫描二维码
轻松购书
限时折扣
据悉,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教育部中医学教指委主办的“名方中医杯”中医经典传承大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目前已经到“温经典”阶段,截止到9月20日,每位中医人,都可以在线答题,在线温习经典,内容主要涵盖中医四大经典,成绩累积前30名者可以有机会参与“中医经典传承大会”的现场选拔,边看书边测试,正值金秋九月,中医人也要“开学”啦,拿起书,做一个真正的中医人。
扫码参与报名答题
END
版权声明
本文参考文献:《中医各家学说》(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任应秋医学全集卷五》。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这么多款医案集,总有一本适合你
● 看好伤寒注评书,是学好伤寒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