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解麻黄汤,仍有很多感悟
麻黄汤是小编非常喜欢的一个方剂,也是在中医生涯里第一次让小编感受到中医之神奇的方剂,每每自己和家人受寒之后出现恶寒发热,头疼身痛等症状的时候,用上麻黄汤,往往能够一剂而愈。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三十五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解析】太阳时辰上发病,具有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症状者,麻黄汤主之。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是一身尽痛。发热而一身尽痛者,是邪气在人体表部,邪气在表必然恶风。一身尽痛是邪气在表部郁滞重。表郁重而无汗,则表邪得不到疏解,必压迫胸肺而喘,这种病证麻黄汤主之。
麻黄汤证的病理状态是营卫俱强。营气在脉内属于阴气,阴气主闭合汗孔,闭合汗孔是营气吸引卫气的作用。卫气在脉外属于阳气,阳气主开启汗孔,开启汗孔是卫气吸引营气的作用;营卫和,则卫气正常入营,营气亦正常出营,出入通顺。卫气正常入营,也就是津液正常渗入脉中;营气正常出营,也就是血浆正常渗出脉外,如此,则汗孔开合适度,皮肤发挥正常呼吸功能,不会出汗。麻黄汤证营卫俱强,脉中血液充斥,脉外津液壅塞,并相互吸引,争持不下,则营气不能出营,卫气也不能入营,营卫争持不下,表部郁滞过重,人体就会一身尽疼。
所以,头痛发热、一身尽痛而无汗者,表郁不能汗解,就会压迫胸肺而出现气喘,这种病状只要汗出就能病愈。用麻黄汤发汗,就是促进人体出汗。发汗的方法是覆取微似汗,不得令大汗流离。若大汗淋沥,则肌肤腠理疏松,水气就会有空隙可钻,就会停留在腠理空隙。停留在腠理空隙的水气,会继续阻碍气血运行而发生局部郁滞。局部被郁滞的气血,就又会变为水气,这样水气就会渐渐聚多,气血郁滞状态就会渐渐加重,体温也会渐渐增高。所以12条曰:“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麻黄汤方】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9g。【用法】上4味,每3剂药以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上沫,纳诸药,煮取480mL,去滓,温服160mL,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不须啜粥,是因为营气实。余如桂枝法将息,是如桂枝汤法:“若一服汗出病瘥(chi,痊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以上内容摘自《气解伤寒论》以下内容摘自《张仲景常用中药新悟》
【麻黄汤治感冒发热医案一则】6岁女童,体重22kg,2015年1月13日诊治。述昨晚开始发热,体温38.8℃,其母管女士给予小柴胡颗粒,半夜出了点汗,发热略有下降。今晨发热又起,仍旧38.8℃,咽喉肿大,但不红不痛,盖厚被依然无汗出,伴头晕、头痛,坐起站起时腹痛。根据这些症状,予麻黄汤:麻黄30g,肉桂20g,杏仁20g,生甘草10g。1剂,单煎1次,分三次热服,若一服汗出热退,可不必尽剂。晚上其母反馈:今天中午正在煎药,孩子流了一点鼻血(红汗出,与发汗作用相近),热退了不少,中午遂未服药,但还是有额头痛和头晕。到下午两点发热又起,就喝了1/2的汤药,下午睡一觉,大汗淋漓,换了两次衣服,头发都是湿的。醒来后症状全部缓解。她还说,以前因发热3天,无其他任何感冒症状就诊于西医,医生让住院,说是很多急性肺炎没有感冒症状,比有感冒症状还可怕,很多第3天就可能发展成肺炎。
【使用注意】①麻黄的用量一般不大,以5~15g为宜。但对于体质壮实而需要发汗者,则需大剂量应用,30g也不算多。②麻黄含麻黄碱,属于兴奋剂,所以,运动员即便出现感冒症状也不宜服用麻黄制剂,否则尿检呈阳性。③5目前,不法分子将麻黄碱进一步加工而制成冰毒,再进一步加工成摇头丸。鉴于其成瘾性,欧美国家已经将麻黄列人禁品。④麻黄具有兴奋性,故失眠患者或易于失眠患者不宜服用。⑤麻黄能够促进人体代谢,饭前或空腹时不宜服用麻黄制剂。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气解伤寒论》,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本书通过严密论证,提出《伤寒论》中的“六经”乃“六病”,乃因发病的时间命名,此提法与前代伤寒“六经”注家的专主经络、强调气化、等同脏腑、划分八纲、症候群等提法皆不相同。书中详解经方之法皆为顺应人体气机动向而治,气机向外则和解外气,气机向里则和解里气,病在何处即攻何处,不枉攻无病之处,总以谐和阴阳为目标。揭示外感风寒发病乃因水气为邪,水气能够发展为水饮。书中还重点解析伤寒中风之人体气血由实变虚、由表入里,或由虚复实、由里出表的脉证变化。全书注释详尽,论理清楚,观点鲜明,紧扣临床,具有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可供中医临床医师、中医院校师生、中医爱好者参考。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气解伤寒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伤寒杂病论》如何为万病立法?
● 记好伤寒六经提纲证,临床应用不是难事儿
点,一键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