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如何解读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
阴阳虽然现在被解释得很复杂,而一旦知其要便可一言而终。
那这个阴阳的“要”究竟是什么?就是天地万物的运行都是围绕中心点永不停息上下波动,天地、人体皆同,这变化就是阴阳。
无论天地四时还是人体都是共同的阴阳,即由外界向内进入能量多为阳;由内向外界散失能量多为阴。
当这个答案以知识的形式被你记住,你会说这个答案有什么,我早就知道了,这说明你真的不知道。在知识层面上知道中医概念是没办法应用的,医学就是真实地观察疾病,中医学是在最放松的状态下真实地观察人体,如果不是真实地感受到世界是由阴阳交感而成,看不到人体的一切变化归根到底都是阴阳,那么这个阴阳就只是饭桌上用于高谈阔论的谈资。
当你全神贯注地去观察疾病的一个点,这个点是如此坚不可摧的真实。医学如果把精力放在一个点一个点地观察疾病,那么这种观察的成本一定是巨额的,而一个点一个点地消灭疾病,需要对人体进行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才能抑制身体一个点的病变。
放松下来,回归中国古人的思维,我们静静地观察这些变化。既然疾病是在一直变化的,那任何当下的变化在未来都会再改变。当下发生的任何变化只是人体总体变化的一个瞬间,观察人体整体的变化才是真正客观真实地观察人体。
用现在的语言来描述古人静下心来发现的世界真相:能量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个能量古人用气来表述,而有规律的变化便是阴阳。用古人的说法就是阴阳二气交感而成,人体的疾病亦是因此而成。天地的千变万化都是因为四季的流转,在天地间生存最重要的就是感受当下天地之气并掌握天地之气的变化规律;人体的病千变万化亦是因为人体的气的阴阳出入,医者最重要的就是静下心来真实地感受病人当下气的状态,掌握人体气的变化规律。
“下士闻道,大笑之”,或认为这个道理太简单不值得尊重而不屑的笑,或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而自满的笑,或是认为这个道理没有自己脑中的知识有价值而高傲的笑。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一阴一阳的道越来越不被人认识,就是因为人太聪明了,太喜欢大笑之了,不能够静下心来用心去体会。道隐藏起来不被人知,不是因为不够努力,不是因为头脑不够发达,不是因为不具备古人的知识储备,而是“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就在眼前只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勤而行之不是用头脑,而是身体力行,是用心去感受,去一点一点地体会,这就是中国之学,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学。
本文内容摘自《仲景理法》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仲景理法》,点击可直接购买(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为《拨开迷雾学中医》系列图书作者王伟的力作,还原了张仲景的诊疗思路,将其理法与临床诊疗做了深度阐释,尤其是独创性地以“人迎气口脉法”进行六经定位,并通过形、色、脉、证以验证,使得临床诊断精准明确,使得张仲景的每个方剂在应用时都有了“明确方向”。本书还明确提出“脏、腑、经、络”的辨证层次,尤其对有些医师容易忽略的脏腑病、络脉病进行了诸多独创性的阐释与分析,扫除了一些临床“百思难得其解”的盲区。作者倡导并力行:保持恬淡虚无状态,真实体会经典,享受阅读经典,探究还原中医真相。本书适合广大中医院校师生、中医临床工作者、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王伟,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2010年获得《伤寒论》专业硕士学位。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教师,每周在河南中医药大学举办仲景大讲堂与经方论坛系列讲座,教授学生回归至简至真的中医经典思维,已经培养出一大批临床疗效显著的青年中医。
编辑推荐
天地有天地之纹理,此理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详备于《内经》,妙用于《伤寒》,学医者未有不读经而能明此理者也。人之所以得病者,皆因饮食起居背于此理,中医之所以能愈病者,皆在于体察此理,顺之以使人体归正。此理至简至真,学之乐趣无穷,习之每获惊喜,不学则不知其乐,不乐则非此明理之学,所以学医苦者,皆因经典之理不明也。学习经典,体会经方,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愈学愈美,愈学愈乐。唯愿与志于大医之学子,分享经典之乐。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仲景理法》,作者:王伟,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荨麻疹的毫火针治疗处方
● 在学习和讨论中医的时候,请学会用中国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