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国针坛的一代巨匠和泰斗,教会我们的是这些

中国针坛的一代巨匠和泰斗,教会我们的是这些

:在针刺练习实践课上,笔者总是先在自己身上进行操作示范,然后要求同学们自身练针和互相练针。有时也让同学在笔者身上扎针。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质疑
“烧山火”“透天凉”是针刺补泻操作中的复式手法,最早萌芽于《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解释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素问针解》进一步解释为“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到明代的《金针赋》正式命名为“烧山火”“透天凉”。《金针赋》中说:“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驱运气血,倾刻周流,上下通接,可使寒者暖而热者凉,痛者止而胀者消,若开渠之决水,立时见功,何倾危之不起哉……此道幽深,非一言而可尽,斯文细密,久习而能通。岂世上之常辞,庸流之泛术。得之者若科之及第而悦于心;用之者如射之发中而进于目……有缘者遇针,其病皆随手而愈。”

综上所述,“烧山火”手法是慢进针快出针为补,可使针下热;“透天凉”手法是快进针慢出针为泻,可使针下寒。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果真有那么神奇、那么灵验吗?据现代针灸文献所载,当代之中国针坛,先后有陆瘦燕、焦勉斋、管正斋、文介峰、楼百层、李志明、郑毓琳及郑魁山等数位针刺手法大师擅长此术。但也有人按照《金针赋》“烧山火”“透天凉”的方法去做,其热凉的出现率很低,或者针下热(即“烧山火”)容易出现,而针下寒(即“透天凉”)不容易成功。

对于上述“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成功者,有人评价说他们都是本着《金针赋》上传授的原则和方法去做的;而对于不成功者,又说他们只是简单地模仿《金针赋》的表面文字去做的,并没有领悟到赋文的精髓,因为这些手法既不是“庸流之泛术”,也不是“世上之常辞”云云。

20世纪30~50年代,中国最有名望的针灸权威是江苏的承淡安老先生,他之后就是南京中医学院的邱茂良教授(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一直追随承淡安先生,直到先师创办江苏中医进修学校之后)。承淡安先生在其针灸著作里只重点记述临床实用的针刺基本行针手法和辅助手法;而邱茂良教授在其著作尤其是主编的《针灸学》第1~5版教材中,论及针灸临床治疗产生效果的三大因素依次是机体状态、腧穴的作用和适当的针刺手法(针刺手法是排在很次要的第三位)。

也有人说,“烧山火”“透天凉”并不单单局限于手法,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比如辨证、配穴等),而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做“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就会易如反掌。此说倒是与上面邱茂良教授在针灸教材中所说的三个因素近似。那么,比起机体状态、辨证、配穴(即腧穴的作用)来,手法又起了多少作用呢?

《中国针灸》杂志2000年第5期刊登了《邱茂良教授针刺手法与得气精要》一文,认为:“‘烧山火’‘透天凉’在针灸临床上难以看出有什么特殊作用。”针对此说,有人指责道:“南京中医学院的教授、针灸系导师邱茂良及其弟子们为当代针灸界的权威、精英,连‘绕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的奥妙和特殊作用都不知道,低估了古代宝贵针法的作用。说明作者对针刺手法的特殊作用底气不足,对‘烧山火’‘透天凉’针法没有发掘成功;也表明当今中国针灸医学在针法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教学、医疗及科研方面远远落后于明朝针灸鼎盛时期的水平。”

承淡安、邱茂良两位先生都是中国乃至世界中医针灸界赫赫有名的顶尖级教育学家、临床学家,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针灸手法大师们来说,承、邱二位堪称中国针坛的一代巨匠和泰斗。如果说连这两位世界顶尖级针灸名家和学者都不懂“烧山火”“透天凉”的精髓和操作手法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还有谁能更有资格对针灸复式操作手法说三道四呢?

认可“烧山火”“透天凉”针法的人又说“烧山火”“透天凉”针法只适宜《黄帝内经》记载的“神动而气先针行”者,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经络敏感人”,这种经络敏感人在现代人群中出现概率极低,为2%~3%。这种说法无疑是给做不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客观效果的一种体面的掩饰和台阶。

那为什么针下热(“烧山火”)容易出现,而针下寒(“透天凉”)不容易出现呢?是因为受试者(尤其是第一次接受针刺的人)针刺时难免紧张,针刺局部的肌肉一紧张就会产生应激反应而出现肌肉收缩,肌肉收缩就会产生热量,这是一个基本的物理现象。这个时候测量局部皮温,当然就会升高。举个日常生活中的小例子:冬天人们在小便之后几乎都会打一个寒战(俗称“打激凌”),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体的尿液温度通常高于体温,排出来的那些热气腾腾的尿液,自然会带走一部分体内的热量,为了补充这些流失的热能,机体会本能地通过打寒战的方式产生相应的热量来补充。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烧山火”容易成功而“透天凉”难以出现的潜在因素。

古典针刺手法的作用被恶性夸张,事出有因。有的古代医家为了在患者心目中树立“神医”的高大形象,便将一些想象、推理出来的手法加以形容、夸大,搞得玄妙无穷、神乎其神,以显示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的这种弄虚作假、华而不实的学术习气也受到过一些讲求科学、实事求是医者的抨击和反对。比如明代著名针灸名医杨继洲就反对将针刺手法神秘化,抨击有些人在针刺时喜欢用衣袖掩盖双手,暗行手法,实际上是神乎其针,玄乎其技。他在《针灸大成》中这样写道:“今医用针,动辄以袖覆手,暗行手法,谓其法之神秘,弗轻示人,惟恐盗取其法者,不知果何法也?”他还说:“《金针赋》十四法,与夫青龙摆尾等法,可谓已尽之矣!舍此而求他法之神秘,吾未之信也。今若此者,不过之为诡妄,以欺人耳。纵为至巧,殆必神亦不佑,针亦不灵也。”同时,他还严肃指出一些医者的不良行医作风:“有医置针于穴,略不加意,或谈笑,或饮酒,半饷之间,又将针拈几拈,令呼几呼,仍复登筵以饮,然后起针。果能愈病否乎?……若谈笑饮酒,不敬孰甚,安能愈病哉?业医者,当深长思矣!”

写到此,不由得回想起40年前笔者跟随长春中医学院刘冠军教授进修针灸的情景:有一次老师要笔者抄写其一篇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论文,治疗结果是痊愈率5%,有效率未及50%。这可同我们平时在杂志上看的“高治愈率、高有效率”相差甚远啊!于是问老师:治愈率、有效率怎么就这么低呢?老师只认真地说了四个字“实事求是”。仅此一句,就让学生受益终身。

面对当今中医针灸界诸多不实事求是的临床或实验报道,诸多的理论和临床上的学术腐败,让我们也大声疾呼:中医针灸学术上的实事求是学风早日回来吧!

《针灸解惑(第2版)》以丰富的学术内容
独到的学术见解
实用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写作体例
系我国针灸专业少有的经典专著
对于高等中医药院校师生
钻研和学习针灸来说
无疑是难得一见的学术著作
同时也是广大针灸工作者深入学习
探究针灸医学精髓的好参考书

王老善于思考,勤于笔耕
在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200多篇
科普作品300多篇
主编和参编著作近80部
临床精于四诊辨证论治和经络辨证论治
擅长运用针灸和新浮针技术治疗
面瘫、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尿便失禁
以及妇科、眼科等疑难奇症
并善用经穴养生
王老从教、从医40年来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学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深入浅出
理论联系实际,既有深度,又有广度
教学风格深受海内外各层次中外学生的喜爱
好评如潮

2006年被国家科技部评选为
中国针灸行业唯一的先进科技工作者
2010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
中国针灸行业唯一的
中医药科普讲座“金话筒”奖
一本书好不好,口碑很重要
从销量可以窥见一斑
2009年,印刷4000册,销售一空
2011年,印刷2000册,销售一空
2016年底,第2版横空出世
印刷3000册,库房目前仅存几百册

(扫码下单)
推荐书:《针灸解惑(第2版)》。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针灸解惑(第2版)》,点击可直接购买

本书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教授在多年探索针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的针灸医学中常见的106个学术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疑难而令人费解的问题;有的属于含糊不清或于理不通的问题:有些属于分歧纷纭、自相矛盾的问题;有的甚至还是明显的错误问题。只是数千年来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统一认识,更谈不上合理解决。作者对这些内容进行了阐释、修订、充实和纠正,立意明确,说理清楚,且言之成理。

END
本文由中医出版原创发表,最终解释权归本文原作者所有。推荐书:《针灸解惑(第2版)》。
投稿及咨询邮箱zyyxscb@163.com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人体镇痛穴大全

针灸名家王启才:答来自日本的三大困惑

这种针灸自成一派,屡见奇效,粉丝众多,独特在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