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抗疫接连传来好消息!
中华民族的抗疫史上,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东汉
张仲景在《伤寒论 序》中言:“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明代
吴有性久居江南,期间连发瘟疫,其记载:“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清代
《抚州府志》卷84记载:
“顺治四年(1647)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相枕籍,死数万人。”
“宣统二年(1910),东北大鼠疫,死亡六万余人。”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面对无情的疫病,古代医家感伤天横,勤求古训,身先士卒,一心赴救。汉有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为后世立法,明有吴有性创《温疫论》继承以创新,清有叶桂立《温热论》开温病之门径,均是中医治疗疫病之脊梁。
在这次新一轮的疫情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中医药为此所做的努力,如四川省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让“大锅汤”走上街头,让中医药预防填补疫苗预防的不足;我们也看到南京的重症患者通过服用中药,体温已经恢复正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践再次充分证明,中医药学历久弥新,依然好使、管用,并且经济易行。中医药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仍然是人类与瘟疫斗争的重要武器!
7月29日,江苏省中医院第一批中医抗疫医疗队支援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临床救治工作。连日来,队员们充分发挥中医药抗疫优势,尽心竭力救治每一位新冠患者,面对繁重的工作,他们每天都要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常常连中饭都赶不上吃。8月3日,好消息接连传来,重症病区收治的一位患者,此前持续高烧一个星期,在服用了两天中药汤剂后,体温恢复正常。
医疗队队长、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科副主任中医师何海浪介绍,7月29日下午,医疗队抵达隔离酒店,稍待休整后,立即投入感染防控和个人防护培训。为了尽快投身抗疫“战场”,队员们加紧练习穿脱防护服,细化每一个重点环节,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直到晚上8点多。第二天一大早所有队员顺利通过穿脱防护服考核,随即进入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隔离病区,投入紧张的抗疫工作中。
8月3日是医疗队进驻医疗中心的第四天,目前11名队员被分在六个病区,既有普通病区,又有重症病区。他们和其他医院医疗队一道,负责整个医院所有患者的中医查房及中药治疗工作。
由于收治的患者还在持续增加,加之现有患者病情也在随时发生变化,需要及时调整中药处方,工作量着实不小。为此,队员们每天早晨会提前一个半小时从所住的隔离酒店出发,7点半抵达医院后,他们先将收治患者的病情变化、有无新增患者等情况了解清楚,做到心中有数,随后进入隔离区,分别跟随三位国家中医专家组专家查房,为确诊患者诊脉、问诊,做到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保障患者入院后根据病情需要都能服用上中药汤剂。
看完所有病人往往已经到了下午一两点了,身穿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连续4个多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出舱时,队员们早已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为了让患者们尽快用上中药,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落实医嘱、处理患者信息。由于工作量大,为了节省时间,队员们经常连续奋战十多个小时,很多时候连午饭都没来得及吃。
晚上是队员们的学习时间,他们已先后组织了两次线上视频学习和病例讨论会,为提升中医药抗疫疗效提供了学术保障。
此次出发前,院党委专门组织医院中医专家组,邀请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就南京地区的疫情特点进行专项指导,周老认为此次南京地区的疫病特点是“暑湿夹杂”,治法应以“汗和清下”为大法。首批中医医疗队在进驻南京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后,结合患者实际病情,发现患者以发热、大便不通、胃口不好、头痛等为主要症状,舌苔厚腻,正如周老所分析,属“暑湿夹杂”之证,在国家中医专家指导下,积极发挥中医药抗疫优势,取得良好疗效。何海浪所在的重症病区此前收治了一位患者,持续高烧一个星期,期间用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国家中医专家、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家朱佳教授在查房时,以“汗和清下”为主要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在连续两天服用中药汤剂后,患者体温就有明显下降,第三天体温就恢复正常。此外,原本CT检查显示肺炎持续进展,现在病情也趋于稳定,氧饱和度、抗体等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意味着患者病情有所改善。据了解,目前隔离病区18岁以上的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中药治疗,其中个体化辨证施治32%,特别是重症患者100%个体化辨证施治,已收到良好效果,患者不适症状普遍得以显著改善。医疗队党支部书记、儿科杨江副主任中医师进驻病区后,儿童患者也陆续开始接受中医药治疗,针对患儿的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辨证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向大家推荐《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一书,本书共筛选整理了56个历代抗疫方剂,按照朝代排序,每方分立方背景、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疫病、临床其他应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治疫病重点突出该方剂对于疫病的防治和除疫病治疗外的各方面临床应用。重视原文所述,尊重原方本来的面貌,并做适当阐释。本书力求让读者对防疫通治方在历代及当代的运用有更为深刻地认识,也希望从历代防治疫病的有效通治方中,挖掘适合群体化治疗的辨病通治方,为防治突发疫病提供有益参考。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注评,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瘟疫爆发数以千次。在中华民族的抗疫史上,中医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古代医家面对大规模疫情爆发,针对疫病“症状相似、染之即病、病机类同”的特点,创制了大量普济效方,应对疫情。因此,深入挖掘历代抗疫通治方,突出辨病论治,对于防治规模化疫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我们编写了《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一书。本书共筛选整理了56个历代抗疫方剂,按照朝代排序,每方分立方背景、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疫病、临床其他应用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治疫病重点突出该方剂对于疫病的防治应用,临床其他应用总结该方除疫病治疗外的拓展应用及推荐应用。撰写过程中,重视原文所述,尊重原方本来的面貌,并做适当阐释。本书力求让读者对防疫通治方在历代及当代的运用有更为深刻地认识,也希望从历代防治疫病的有效通治方中,挖掘适合群体化治疗的辨病通治方,为防治突发疫病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简介
朱向东,博导,教授,甘肃省飞天学者特骋教授,甘肃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仝小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主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养生康复学》《黄帝内经》《方药量效学》等课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15部。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内容来自中国中医官方,在此特别感谢。文字部分摘自《历代疫病中医防治试效方》,作者:朱向东。转载时请注明出处。文中及封面图片来自现代时报。,欢迎投稿唠嗑。
● 从人参汤与理中汤命名中所发现的秘密
● 经方及有毒中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及典型案例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