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医算,让中医定量化,科学化,不再抽象!!

中医医算,让中医定量化,科学化,不再抽象!!

具有科学属性的事物,说明它是客观的,中医西医皆是如此。

从天象上看中医医算,医算为道;从医算本身看中医医算,医算为理;从临床实践看中医医算,医算为术;从器上看中医医算,医算为“糟粕”;从哲学史上看中医医算,医算为“迷信”。道不明,理不清,术不用,器不应,信不真,这就是中医医算的学术现状。

对于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量化规律,各种数理化公式,这些现代科学的数术,大家都能接受,现代科学的数术,其核心基础的学术定位是毋庸置疑的共识。而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量化规律,中医的数术,则迷信、唯心、机械,等等,各种口诛笔伐,而无视其指导下的临床实证。这种中医数术的学术定位,对于中医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千年大学问来说,是十分尴尬的。这种尴尬,不是中医学术本身的尴尬,而是中医界、中医史学界、中医人的尴尬。

我在《古中医天文学无极之镜》(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年第二版)中从客观定量角度厘清了中医医算的历数内核、天象逻辑、天机所在,如今又从中医医算角度厘清了具有科学属性的中医学术体系,作为一个完整自洽的实践逻辑体系的定量与定性系统的生发关系,不知现代中医界能不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中医科学化,就是中医的象数化,就一定要中医理论逻辑定量化,否则永远是草根树皮三指禅,再加上现代中医的西医定量化。我们的中医在“象”的领域里已经衍化得太烦琐,什么圆运动,什么取象比类法,各种定性中医论,各种主观中医论,甚至有人还提出了“唯象中医”论。在“数”的客观中医领域里却还是若隐若现,其实无论是岐黄鬼僦经、还是卢扁难经,仔细翻一下经书,你会发现,中医的数术无处不在,中医的历数无处不在,中医的天数无处不在,中医的运数无处不在,中医的气数无处不在,中医的命数无处不在。因为不懂,所以无视,这才是现代中医界最大的无知。

经常有人问,作者的这些古中医书能不能治病?

实际情况是,中医在治人的病,我在治中医的病。都是治病,患者不同而已,渔和鱼,哪个意义更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书中讲的是计算机和区块链的工作原理,有些人就是要问能不能玩《王者荣耀》,能不能打MSI,书中讲的是汽车飞机工作原理,有些人就是要问汽车飞机谁更快的问题,说的不是一回事。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大家都热衷于去做一个好的泥瓦匠,但做得再好也只是个匠人、医匠,却没有人愿意作鲁班设计师、岐黄鬼僦,这个逻辑毒害和洗脑了一大批中医人。

关于中医医算也是这个逻辑,我在《古中医医算学伤寒方术》中剖析了古中医医算的基本逻辑,顺着逻辑推理、推论,有些事情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中医本是神鬼之术,但大多数人都不知神的事,却津津乐道于鬼的事,这也是中医道不为道的原因所在吧。道理术器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经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智者察同,愚者察异。这是黄帝问道岐伯八十一篇,仅十三方传世的个中原因,不传方,方已在书中。这也是《五十二病方》《小品方》不能指导中医临床的唯一原因所在。

当然,中医医算的研究之路还很长,本书也只是将其学术现象一一罗列出来,稍加分析整理与思考,而真正距离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无疑,经过中医几千年来的实践实证,已经毫无异议地证明,中医逻辑体系是科学的,但我们怎样去看待和描述这个科学属性,不仅是单纯证明智力与智商的问题,更是一个考验中医人大智慧的问题。现代中医研究一百年来的各种怪现状,我在《现代中医百年学术史之现状调查中医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 年出版,原名:《中医乱》)中已经完整地总结出来,十八乱,乱乱惊心,十八难,难难惑人。既然我们已经发现问题关键所在,解决问题的时间还会远吗?

本书在此,为各位中医界学人重新认识中医学术史、认识中医科学属性,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视野、学术方向与学术思路。关于古中医医算史,就是一部古中医数术史,就是一部古中医子学史,就是一部古中医量化史。但若真正取得中医医算的研究进展,任重道远不是最重要,上下求索不是最重要,殚精竭虑不是最重要,焚膏继晷不是最重要,屡起沉疴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看中医界的决心和破与立。

曲径通幽,灯火阑珊,世外桃源。

本文摘自:《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翔实的历史资料入手,仔细梳理了中医发展的脉络,提出中医象数之学的重要性,尤其是“数术”。围绕这一主题,作者在大量搜集官方和民间古籍、传说的基础上,详细介绍古中医术数内容,并以《伤寒论》中方术原理为例,揭示古中医源流,深度展现古中医魅力,尤其是医算方面的深奥之处,与此前出版的《无极之镜——古中医天文史》形成呼应。而且,本书对中医史上的重要典籍和成名大医条分缕析,察同存异,揭示了经典传承千年的共同底蕴,指明了大医们成才共通之路,对希望进一步深造中医者有极大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路辉,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对古中医有深入的研究。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省级基金课题,发表SCI文章一篇。

编辑推荐

中医基本理论源自内难伤寒,千年以来,成就大医无数。近代以来,流派纷呈,医理渐混,重象轻数,有定性而无定量,临证处方多凭经验,以至年轻中医临床水平逐渐下降。有鉴于此,路辉先生乃著此书,揭示中医数术规律,令中医不仅有法可依,且有数可算,与现代科学思想渐臻融合,从而平息中医“伪科”及“流派”之争,打破中医看病多凭经验的模式,为年轻学子开一方便之门。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作者:路辉。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品读《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有感(上)
● 品读《古中医医算史伤寒方术前传》有感(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