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浊毒体质易患多种慢性疾病,这种体质有哪些表现?

浊毒体质易患多种慢性疾病,这种体质有哪些表现?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内在联络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以及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又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外界的影响后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认识到人的健康和疾病与自然环境、精神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阴阳平衡是机体最佳的生理状态,明确提出“六淫”“七情”等是引起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浊毒体质的形成,由先天禀赋、后天失调、药物作用等因素所导致。

而大多数人是由于外感之邪,大量饮酒,或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思虑,脾虚不运,而致水液不化,聚湿生痰,浊毒内蕴。

《灵枢寿夭刚柔》认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体质与先天禀赋关系密切,体质差异与生俱来。有资料表明:肥胖者通常有明确的家族史,父亲或母亲肥胖,其子女有 40%~50%的概率出现肥胖,如父母均肥胖,则其子女肥胖的机会可以达 70%~80%。

浊毒体质包括痰浊与热毒体质两种。

痰浊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当人体脏腑、阴阳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易形成痰浊,便可认作痰浊体质。痰浊体质多见于肥胖人,或素瘦今肥的人。该体质的人常表现有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面色秽浊,眼胞微浮,容易困倦,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身重不爽,喜食肥甘甜黏,大便不实或不爽,小便不多或微混。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此种体质类型有易患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哮喘、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脑血管疾病等疾病的倾向。

而热毒体质,则常见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阴囊潮湿,或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容易心烦急躁,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浊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浊毒体质观在中医病因学上,与现代以西方医学为主体的“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着共同的思维方式。体质健康是人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 包括运动能力)的物质基础。它在发展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阶段性,不同人的体质差异表现在形态发育、生理功能、心理状态、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疾病的抵抗力等方面,包括从最佳功能状态到严重疾病和功能障碍等各种不同的体质水平。体质的稳定性由相似的遗传背景形成,年龄、性别等因素也可使体质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

然而,体质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每一个个体在生长壮老的生命过程中,因受环境、精神、营养、锻炼、疾病等内外环境中诸多因素的影响,都可使体质发生变化,从而使得体质只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这种特征是体质可调的理论基础,也可有效地指导浊毒证的临床诊断与用药。

浊毒既可为外邪,亦可为内邪。作为外邪,由表侵入;作为内邪,由内而生。浊毒病邪作用于人体,循人体络脉体系由表入里,由局部至全身。浊毒之邪胶结,可导致人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化,即致病过程。浊化的结果导致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浊变,即形态结构的改变,包括现代病理学中的肥大、增生、萎缩、化生和癌变,以及炎症、变性、凋亡和坏死等变化。浊变的结果是毒害细胞、组织和器官,使之代谢和功能失常,乃至功能衰竭。浊毒病邪入侵机体,克正气而致病;浊毒之邪猖獗,发病急重,或病情加重;浊毒之邪滞留不去,疾病迁延不愈;浊毒之邪被战胜克制,则疾病好转,机体得以康复。

浊毒证形成的内在因素,包括中气的虚实、阳气的盛衰、体质的强弱和内生湿浊的有无等,即所谓:“ 内外相引。”人体是否易患病,内生浊毒起决定作用,而内生浊毒多责之于脾胃功能。浊毒证的发展,有热化和寒化的不同,从而形成伤阴伤阳之病理机转,不同的病机转化与病邪、体质及治疗恰当与否密切相关。

本文摘自《眼病浊毒论》

……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眼病浊毒论》,点击可直接购买

(扫码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从浊毒的概念、病因、病机,探讨其历史演变过程,以及在临床各眼科的应用,系统总结并初步构建了眼病浊毒理论的学术体系,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术地位,进一步丰富了浊毒证的临床范围,拓展了“浊毒学说”的使用范畴,并将浊毒理论应用于眼病辨证论治中,极大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作者简介

李佃贵,中医浊毒学说创始人。河北省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批国医大师。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医师奖获得者,全国优秀中医院院长。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省管优秀专家,省突出贡献专家。国家卫计委科技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国家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河北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中医专家组组长。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健康之路》特邀专家。从事脾胃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首创中医浊毒学说,在治疗萎缩性胃炎等脾胃病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防治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套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中医出版
好书从不会埋没

END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眼病浊毒论》,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王顺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 国医大师慢性胃炎浊毒论,这些症状你有吗?文末附推荐方药
● 浊气重对身体不好,那浊毒到底是如何出现的?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