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老虎是怎么叫的呀?——启蒙 【果爸手记】

老虎是怎么叫的呀?——启蒙 【果爸手记】

#中医育儿

我们坐在沙发上,果果问我:“爸爸,老虎是怎么叫的呀?”
我就“嗷呜——嗷呜——”地学起老虎叫来,努力地学得像一些。谁知,果果的小手就朝我头上猛打过来。我用手抵挡,果果就跑开,在不远处抓起枕头朝我身上砸,还一边说:“打老虎!打老虎!”
这时候果果刚满两岁,这是他这段时间很喜欢玩的一个游戏,动不动就问我“老虎是怎么叫的”,但我一学老虎叫,他就认为我就是老虎,然后理直气壮地发起进攻。
我说:“我是爸爸,不是老虎。”他就会停手。
我问:“你喜不喜欢爸爸?打不打爸爸?”
果果说:“喜欢爸爸,不打爸爸。”然后亲昵地抱着我,跟我碰鼻尖儿。
这个游戏引起我很多的思考: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概念的。在两岁孩子的心中,已经开始有概念了。当你学老虎叫,你就是老虎,他就可以打。这就好比过去一个人被戴上了“右派”、“地主”、“反革命”的帽子,大家都可以理所当然地批斗他;一群人被戴上了“敌人”的帽子,我们就可以满心仇恨地朝他们开枪。前不久,爱国人士抵制日货,有人还砸烂日本品牌的车辆,甚至打伤车主,这也是凭着某一个概念。
每个人的内心的攻击性,都在寻求发泄的出口,而这个发泄的出口,往往就是一个概念。而且,这个概念越高大上,就会支持越厉害的攻击性。
这种攻击性、破坏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这在蒙童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能草率下结论说这是善还是恶,因为在孩子眼里,这只是游戏,只不过,这个游戏可能伤及他人。
那,怎么办呢?就要启蒙。所谓蒙童,就是处于蒙昧状态下的孩子,由于没有受过教育,他的心智处在蒙昧状态下,遇事不懂得理性地去认真思考,也不懂得感性地去细致体验,只知道凭着一个概念和一时冲动,发泄内心的攻击性。
要让革命群众知道,“右派”也是人,他们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坏,挨批斗,他们身体和内心也有苦楚。
要让士兵们知道,“敌人”也是普通老百姓,他们也有年迈的父母,也是孩子的慈父,也是深闺梦里的良人。如果人人这样想,就会明白战争的荒谬性,就像二战期间萧伯纳演讲中说的那样,一个德国木匠遇到一个英国铁匠,他们无冤无仇,原本可以各自安居乐业,何苦要远涉千里,来战场你死我活地厮杀?
要让爱国人士知道,街头经营日货店铺、开日本车的,也是中国同胞,他们谋生不易。
……这都是启蒙。人能够认识到这一层,就不会被一个概念牵着走。否则,哪怕他读了大学、读了博士,依然蒙昧!
所谓启蒙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认字,更是教孩子如何去明理。这个“理”,不是概念,不是教条,而是我们内心对事物的真实感受。孔子强调“仁”,仁的对立面是“麻木不仁”。仁,要求我们不要麻木,要有敏感的内心,懂得感性地去细致体验,理性地去认真思考,不受外来概念的牵引,不受自身冲动的驱使,独立自主地建立自己的认识。
那么,又要从何处着手,建立孩子的仁心呢?还是得从亲情方面建立。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儒家为什么那样重视家庭、孝道。孝道,并不仅仅是让我们对父母好一点,洗个脚什么的,而是一种心灵训练,让我们学会体会他人的感受。陌生人的感受我们不容易体会,那么就让我们从父母的感受开始体会吧。由此学会了体会他人的疾苦,再把这种心情放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心灵就不会麻木,就会有爱心。
一个不麻木、有爱心的人,会高呼爱国口号,用一把铁锁砸同胞的头颅么?
所以,一旦我说我是爸爸,果果就从老虎的概念和打老虎的冲动中醒悟过来,他慢慢明白,爸爸哪怕在学老虎叫,都是人,不是老虎。不过,后来,果果又经常问我:“曹操是怎么唱歌的?”我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又对我发动进攻。虽然能够确定爸爸不是老虎,但一听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果果依然会在想象中把爸爸当成曹操。
启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