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百会、人中、风池、迎香……这些穴位的名称到底因何而来?

百会、人中、风池、迎香……这些穴位的名称到底因何而来?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哦!!

针灸
针灸穴名选释
张鸣钟 | 著

百会穴
百会穴,始载于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督脉上的腧穴,位于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的交点处。具有清热开窍、健脑宁神、回阳固脱、平肝息风等功能;主治头痛、头晕、中风、昏迷、惊悸、健忘、失眠、癫痫、耳鸣、耳聋、脱肛、阴挺等病症。

百会穴名的涵义

百会穴名的涵义,《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头顶中央,人头者,诸阳之会,穴为手足之阳、督脉之会,百病皆主,故名百会。”百会,亦称“三阳五会”“泥丸宫”等。“三阳”,指手、足三条阳经(太阳、少阳、阳明)。“五会”,一说“五之为言百也”(《采艾编》);一说“是督脉、足太阳、手足少阳、厥阴之会也,故名三阳五会”(《医经理解》)。“泥丸宫”,是道家用语。道教谓:“泥丸九真皆有房。”脑神为精根,其神所居之处为泥丸宫。如《紫清指玄集》云:“头有九宫,上应九天,中间一宫,谓之泥丸,亦名黄庭。”后世,泛指头部。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在培训农村“医生”和街道“红工医”时,为便于学者记忆,曾将百会穴编了四句顺口溜:

百会穴在头顶上,
开窍宁神平肝阳;
能治头痛和癫痫,
亦疗阴挺与脱肛。

人中穴
人中穴,亦名水沟穴,始载于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督脉的腧穴,在面部,鼻中隔下方鼻唇沟的上1/3与中1/3连接处。具有清热开窍、镇痛宁神、回阳救逆等功能,为常用的急救穴之一。主治晕厥、昏迷、中风、癫痫、精神病等病症。

人中穴名的含义

关于此穴名的涵义,《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居鼻柱下沟中央,其穴正夹于手、足阳明经之中,如经水交合,故名。又:人身之任督,犹如天地,所谓天、地、人有三才之称。地气通于口,天气通于鼻,而穴正居口鼻之中。天庭为离卦,其象为火,卦居天位;地阁为坎卦,其象为水,卦居地位。穴居中央,故又名人中。”而《腧穴命名汇解》则说的更通俗、明白:“人中,考昔有‘天食人以五气,天气通于鼻;地食人以五味,地气通于口’之说。该穴正当鼻下口上,亦天之下,地之上,取其人在其中,因名人中。”

另外,还有一说:此穴以上之窍,鼻孔、眼睛、耳朵,皆为双窍;此穴以下之窍,口、脐、前阴、后阴,皆为单窍。因穴在人的双窍与单窍之中,故名人中。又因人的鼻涕(水)经此沟而下流,故亦名水沟。

忆多年前,医学杂志曾报道,有一男篮运动员正比赛时,猝然岔气,腰痛难忍。保健医生立即针刺其人中穴,须臾痛除。观者,无不称奇。针灸,妙哉!这正是:

人中沟里取人中,
清热开窍可回生;
头面腰脊神志病,
此穴针之有奇功。

风池穴
风池穴,始载于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在后头部,枕骨下,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处。重按此穴时,鼻腔有酸胀感。风池穴具有疏风解热、清头开窍、明目益聪、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等功能;主治感冒寒热、头痛眩晕、迎风流泪、目赤不明、耳鸣耳聋、鼻塞鼻衄、项强落枕等病症;是治疗头痛,脑、眼、耳、鼻、口病,精神病、神经系统病症的常用穴。

风池项筋外凹中,
清热宁神疏邪风;
头项耳目鼻脑疾,
此穴针之皆可轻。

风池穴名的含义

穴名的涵义,《孔穴命名的浅说》云:“风池,穴之凹处似池,停水曰池,停风乃风池。”《经穴释义汇解》云:“穴在颞颥后发际凹陷处,穴处似池,为治风之要穴,故名风池。”而《谈谈穴位的命名》则根据病因、病位、经络、主治等方面,进一步解释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项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1980年6月,余曾治一张姓男子,54岁,干部。感冒后,头呈阵发性剧烈掣痛,左侧尤甚,隔1~3分钟发作1次,发则掣痛难忍,彻夜难寐。经两家医院检查,拟诊为枕神经痛。迭经肌内注射、内服多种镇痛、镇静之剂及普鲁卡因穴位封闭,疼痛稍止,旋复如故。针刺其风池穴,配后溪穴,行针不久,痛即缓解,留针20分钟,针尚未去而患者已呼呼入睡矣!

迎香穴
迎香穴,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腧穴,始载于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此穴位于鼻翼旁开5分处,具有清热散风、通利鼻窍之功;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面瘫等症。

迎香穴名的含义

关于此穴命名的涵义,《穴名选释》云:“迎香,《说文解字》:‘迎,逢也。’本穴位于鼻孔两旁,为手、足阳明之会。手阳明之脉,上夹鼻孔;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两脉相接与本穴。主治鼻塞不通,不闻香臭,故名迎香。”

余在针灸临证中,曾采用迎香穴,沿皮横刺至“鼻通穴”(经外奇穴,亦称“上迎香”,位于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配合谷穴,治疗鼻炎、鼻息肉等鼻腔疾患颇效。又,针刺“牵正穴”(经外奇穴,位于耳垂斜上5分处),配迎香穴,治疗面瘫甚效。若以指代针,按摩此穴,可缓解鼻塞和预防感冒。可见:

迎香穴能通鼻窍,
去风可将面瘫疗;
穴在鼻翼旁五分,
直刺横刺皆有效。

另外,中医研究院《针灸学简编》载有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经外奇穴“内迎香”(在鼻内后上部之黏膜上,主治热病、头痛、目痛、鼻病);郑魁山《针灸集锦》还记述一则针刺“上迎香”等穴,治愈慢性颌窦炎的验案:患者梁某,男,18岁。鼻涕多,冬季为脓性涕,夏季为清涕,鼻塞不通,有时头昏,头痛,已3年。西医诊为“慢性颌窦炎”,久治未愈。郑氏诊之,舌苔薄白根腻,脉弦滑。脉证合参,辨为风热久郁,清阳不开,湿浊上泛,阻塞肺窍之鼻渊病。采用疏风清热、化浊开窍之法治之。取上迎香穴,用点刺法。针后,打喷嚏,并由鼻孔内流出几滴血,当即通气。再针风池、合谷,用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隔日1次。针刺一次后,头昏减轻,脓涕减少,鼻已通气。改取迎香、风池、合谷,共治9次痊愈。足见,针灸治病,简便验廉。


【本文选自《岐黄楼医话》,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鸣钟。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