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经验:无论什么病,只要有瘀血证,就可以选用这6种配伍方法!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哦!!
国医大师
运用活血祛瘀法的体会
血是营养人体的重要物质,既不能缺少,也不能妄行,更不能瘀滞。
如果因某种原因而致血液瘀滞,就成为机体的有害物质了,从而产生新的病理和新的病变,故称瘀血为第二病因。
血液既瘀,就应消而去之,必须采用活血祛瘀方法治疗。
瘀血证候,临床上比较多见,有的症状既明显又典型,有的症状不明显不典型。典型者容易辨证,不典型者就容易忽略,对此应加以注意。
首先求受病之因。造成瘀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外感、内伤、跌打损伤均可引起瘀血,若不注意诊察,就可能遗漏。
再者,从病程上考虑是否有瘀,根据叶氏“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理论,确乎有一些病日久而及血络,以致瘀滞。
其次,应从治疗过程中寻找途径,临床上有些病,经过多方治疗,效果不好,往往采取活瘀方法,竟获一药而愈之效,故有“诸药不效,活瘀一法”之说。
笔者曾用活血祛瘀法治疗一些症状不典型的瘀血证,均获良效,这里不作具体介绍。当然也不能毫无根据,毫无分析地乱用活瘀法,不能理解为凡是治不好的病,都要试用活瘀法。
凡是瘀血证,瘀血是矛盾的共性,都应使用活血祛瘀方法治疗。但由于瘀血的原因,瘀血的部位,瘀血的新久,以及患者体质等诸方面的差异因而活瘀方法又不尽相同。下面谈点体会并附病例。
1.与适当的理气药同用
血与气的关系,是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所以气病日久能及血,血病日久能及气。因此,治疗慢性瘀证,在祛瘀方药中要适当加入理气药味,以增强活血祛瘀的效能。
病案举例:董某,男,38岁,高中教师。患间断性胃脘痛已10年。有时一月一发,有时数月一发,每次发作疼痛剧烈。钡餐透视未发现病变。1976年6月10日,疼痛发作,痛而兼胀并有呕逆。我先用木香、丁香、高良姜、吴茱萸、半夏等品治疗,先效后无效。注射杜冷丁亦毫无止痛作用,只得任其自行缓解,数日来,痛苦不堪。后投以丹参饮,服后1小时痛即止,又继服数剂,观察数月,未见其痛。
处方:丹参一两,檀香一钱,砂仁一钱。水煎服。
2.与适当的化痰药同用
痰是水湿凝聚而成,血与水俱瘀,郁久可化热,热炼水津而为痰浊。故治癥瘕、痞块等疾患,并兼用化痰之药,否则瘀不易去。又有水与血互结之证,宜逐水逐瘀并用,如《金匮要略》:“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方中大黄下血,甘遂逐水,阿胶养正而不至伤阴,药仅三味,组方严密,疗效显著。
病案举例:曹某,女,24岁,河南新蔡县社员。右上腹内有一圆形肿块,大如小碗,已2月余。当地医院疑为肝癌,让其速来郑州检查。经某医院超声波和肝扫描检查:肿瘤与肝不连,肝无占位性病变,肿块性质不明。动员做手术。后又经郑州某医院检查,亦未查清肿块性质。仍动员做手术。患者坚意不做,故转诊中医。患者自述于2个月前,因家事生气,不久在右上腹里面生一疙瘩如鸡蛋大,发展很快,2个月来已大如小碗,走路伸不开腰。按其肿块,形圆而质较硬,边缘整齐光滑不移动,压痛不明显。诊其脉沉实而有力。观其舌苔无明显异常。体质尚好,饮食尚可,无寒热,但精神压力较大。
处方:桂枝五钱,茯苓四钱,赤芍三钱,丹皮三钱,水蛭四钱,土元三钱,昆布五钱,海藻五钱,远志三钱,炮山甲三钱,制马钱子一分。水煎服。
上方服6剂,肿物大为消减,质变软。患者喜出望外,更坚定服中药的信心。而后在此方基础上去远志或去山甲(因缺货),加生薏仁、冬瓜仁、大黄、附子,后又加黄芪以扶正。按此方增减,调治2月而愈。愈后不久,又获生子之喜。至今2年,健康如常。
3.与适当的补气药同用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滞故可导致血瘀,要知气虚亦可导致血瘀,其因不同,其理则一,皆因血失其帅而不行之故。对于因气虚推动无力,血行缓慢,而致血液瘀滞之证,在治疗上就不能单纯活瘀而不补气,如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半身不遂,就是这个道理。另一方面,有些瘀证,虽非气虚所致,但血瘀日久,又须长服攻坚之剂,亦应佐用适当的补气药物,既攻瘀不伤正,又能提高攻瘀的疗效,可谓善法。
病案举例:张某,男,74岁,社员。体质素壮,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时值夏季,劳后当风而卧,次日遂得半身不遂之症。正当病后2天,我们开门办学,巡回医疗至其处。经诊查,右侧肢体瘫痪,血压不高,心肺正常,脉象沉涩乏力,苔舌无大异常。乃投以补阳还五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以补气活血通经。
处方:生黄芪一两,桂枝三钱,赤芍三钱,川芎一钱,当归三钱,干地龙三钱,桃仁三钱,红花三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水煎服。
上方服3剂,能下床扶杖而行,又以上方继服数付而渐愈。
4.与适当的温热药同用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能使人经脉蜷缩,血液凝滞。因此,治疗因寒邪而致血凝的证候,必须加入适当的温热药,以温阳散寒。否则,犹如以棒击冰,必难消化。加入温热药,则如滚汤泼雪,红炉熔冰,易于净尽。
病案举例:赵某,郑州大学中文系学员,患痛经病10年。自述于1963年冬天,正值经期,2次趟冰水,而后发生痛经并逐渐加重。每当月经来潮前,痛不可忍,只得服止痛片以取暂效。月经周期正常,血块较多。于1974年11月来诊。患者体质较弱,面色较淡,有怯寒之感,又有明显受寒之因。据此,乃投以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剂。
处方:桂枝五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吴茱萸四钱,巴戟天四钱,炒小茴三钱,元胡三钱,灵脂三钱,没药三钱,乳香三钱,干姜炭三钱。3剂,水煎服。
于经前服1剂,月经即来,但无一点疼痛,乃喜出望外,又接服2剂。下次经前和经期,又续服6剂,仅有轻微疼痛。而后又服药2个经期,乃告痊愈。
5.与适当的凉血药同用
有些瘀血,是因火热之邪,迫血妄行,溢于脉外,著而为瘀。瘀于肌肤,则呈现青紫斑点,同时兼见火热之象。治疗就要采用凉血化瘀之法。
病案举例:步某,女,25岁,工人家属。于1975年8月19日以皮肤紫斑就诊。自述近几天,突然浑身起紫斑,越起越多,口苦,心烦热。血小板计数正常。诊其脉数而有力,望其舌绛红并起血疱一个如黄豆大。患者和其爱人,担心病重难治。宽慰之后,遂投以凉血化瘀之剂。
处方:生地炭一两,地榆炭一两,丹皮四钱,赤芍四钱,大黄炭三钱,黄芩炭三钱,黑栀子三钱,旱莲草一两。2付,水煎服。
二诊:上药服后,出血和热象均减轻。宗上方加减。
处方:大黄炭钱半,生地炭一两,黄芩炭四钱,赤芍四钱,地榆炭一两,荆芥炭一钱,仙鹤草一两,黑栀子三钱,旱莲草一两。2付,水煎服。
三诊:身上紫斑逐渐消失,仅少数大片紫斑有点遗痕,舌上血疱也消失了。仍宗上方加减。
处方:大黄炭钱半,生地炭一两,黄芩炭四钱,赤芍四钱,地榆炭一两,荆芥炭一钱,仙鹤草一两,黑栀子三钱,红花三钱,苏木三钱,旱莲草一两。2付,水煎服。
四诊:全身紫斑完全消失,仅有一些心热之感。乃更以清散余热,佐以扶正之剂,以善其后。
处方:连翘四钱,金银花四钱,鲜竹叶一两,麦冬四钱,元参四钱,白扁豆四钱,党参四钱。此方服4剂,完全恢复健康,欣然回队参加生产。嘱其近期无食辛热之品。
6.与适当的攻下药同用
凡瘀血结于下焦,少腹呈现急结硬满坚痛等之症的,皆应佐用攻下之品易推荡之,如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下瘀血汤、大黄牡丹汤,皆佐用大黄以攻坚破积。不仅如此,它如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较剧,二便秘涩者;血随火升而郁于上,头痛头胀,目赤齿痛者以及妇人血瘀经闭,或产后恶露不下,少腹坚痛等,皆应祛瘀攻下并用,以迫血下瘀,引热下行,迅收疗效。
病案举例:李某,女,社员。1963年夏季患崩证,崩止而小便疼痛,乍痛乍止,痛如针刺,正在行走时若疼痛发作,就得停步坐下,病延月余未愈。适我暑假返里,乃来就诊。根据其疼痛性质,脉象沉涩和崩后所得,断为留瘀之证。遂以下瘀血汤,抵当汤和失笑散三方合用。
处方:桃仁四钱,䗪虫三钱,虻虫两钱,大黄三钱,炒灵脂四钱,蒲黄三钱。3付,水煎服。服后大便下污秽之物甚多,病若失。正如《金匮要略》“下如豚肝”之谓。
活血祛瘀法与他法配合运用,
是多方面的,
根据病因、症状、部位病程
和患者体质状况等不同,
灵活运用,不拘一格,
事实上,
临床单纯使用活血祛瘀药物是不多的。
活血祛瘀法,
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它能解决很多问题,
我们应当进一步去研究它、实践它、发展它。
END【本文选自《张磊医案医话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磊。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