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有武侠小说里写的那么神奇吗?
奇经八脉首次提出于《难经》,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8条经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籍中,关于十二正经的篇幅较多,而对奇经八脉理论的叙述较为薄弱。元代时期以《十四经发挥》为标志,将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合为十四经。近年来随着奇经八脉理论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应该使奇经独特的结构观和明显的独立性发展起来,使其相对于十二经脉独立为一个系统。本文将从经络的结构观角度进一步阐释奇经八脉的多维变化。
奇经八脉的阴阳气血观
阴阳变化
奇经八脉中存在阴阳的配偶关系,以督任二脉为主,彼此通过运行经气对人体阴阳的统摄起到重要作用。以身之阴阳为例,背为阳,腹为阴。任脉起于胞中,行于胸腹前正中线,统领身之阴气,具有濡养全身阴经的功能,故又称为阴脉之海。督脉行于腰背后正中线,总督一身之阳气,即称为阳脉之海。可见任督二脉主人一身之阴阳,若二脉和调则百脉和,二脉失调则百脉乱,若督任有损,人体阴阳平衡便不能得以维持,久而久之便会相继引起其他脏腑疾病[1]。《素问骨空论篇》曾对督任失调病症有所论述,即“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以及“督脉为病,脊强反折”,均证实了督任二脉对人体的重要性。可见督任二脉通过经络系统主导人体,对人体的阴阳循环及气机流注具有重要作用。
气血流注
奇经八脉在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内经》阴升阳降的规律,奇经八脉也有独特的气血流注顺序。在中医学的范畴中,气血的内涵已经逐渐扩大,可大致分为气和血两个基本概念。许慎曾在《说文解字》中对气做了如下解释:“气,云气也。”可见气的最初本质为云气,气的运动变化能够产生另一种物质[2]。《周易系辞》也曾提到:“天地氤氲,万物化生。”中医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气的概念十分重视,随着后世医学的发展演变,将气又分为元气、精气、冲气、宗气等各种基本形式,均是从不同角度对气的描述。而奇经八脉中所包含的气一为经气,二为一身之气。一身之气主要包括全身之气的运行状态,这与上述气的基本形式密不可分。奇经八脉中的气含有独特的运行通道,如任督二脉分布于人体前后正中,统摄身体阴阳二气。冲脉内蕴含冲气,可调节十二经之气血[3],《经络学》曾对冲脉有所解释:“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为总领诸经气血的要冲。”带脉同样蓄积气力,其围绕周身围束丹田,而丹田正是元气之居所,《医林改错》曾指出:“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可见奇经八脉内有其独特的气体运行结构观,在功能上既可补充十二正经中经气的不足,又能发挥其本身特有的功能。
由于奇经八脉的气血是脏腑之气血溢余所致,因此奇经八脉与气血的关系十分密切,以冲脉、任脉两条经脉为主。早在明代和清代就有学者已经认识到气和血是无处不在的,并与肝脾肾脏腑联系十分紧密[4]。在《内经》时期将冲脉称为“五脏六腑之海”“血海”,《伤寒明理论》也曾记载到:“室者屋室也,谓可以停止之处,人身之血室者,荣血停止之所,经脉留会之处,即冲脉是也。”因冲脉属血海,因此冲脉的病症大多也和气血有关,主要以生殖系统病症居多。任脉与冲脉同起于胞宫,均受气于阳明,《素问痿论篇》指出:“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任脉又为阴经之海,能够贮存诸阴之气,具有调理人体阴经气血的功能。而气为阳,血为阴,人体内的血液运行以及阴血病候症状均与任脉密不可分,可见任脉同样也是维持女性生理功能正常的重要因素[5]。《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任脉通,太冲脉盛”,调气血即调冲任,可见冲任二脉对人体气血运行至关重要。
奇经八脉的空间结构观
奇经八脉在人体空间结构中,有各自独特的分布区域,呈前后、左右、纵横交错行于人体之中。若用空间坐标来定位人体,则冲脉在坐标系中为纵轴,由头至足,贯穿人体,导气而上,导血而下,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之前为任脉,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任受一身之阴经,为阴脉之海。带脉在坐标系中为横轴,环身一周,总束诸脉,使不妄行。冲脉之后为督脉,督脉行于脊中,总督阳经,为阳脉之海。阴阳二维脉、阴阳二跷脉,皆起于足,行身之左右,而管理同侧的诸经。若将人体经络比作为地球仪,则冲脉便是地球仪之中轴,头为诸阳之会、胞中一源三岐为两极;任督相合为本初子午线,带脉绕脐为赤道;阴阳维脉、阴阳跷脉如纵列经线,维络联系左右上下。
任督两极与解剖结构
任脉主一身之阴,督脉主一身之阳,督脉会于上而任脉会于下。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连接于腹白线,沿显性的中线结构上行,同时也是颈部深筋膜之外的结构在前正中线连接过程中所保留的线路。其中任脉走行以腹白线为代表,从下唇中央行于耻骨联合,可看作为人体中线。同时在耻骨联合部沿耻骨膀胱韧带从体表向内附着于膀胱,并在下唇中线绕唇通过鼻泪管到达眼眶[6]。督脉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即耻骨联合后的耻骨横韧带。行于躯体结构在脊中的中缝处,是隶属于循行在脊柱的棘上韧带上、起源于膀胱和尿道的经脉。其经男女生殖部位到达肛门,经骶尾骨上竖脊肌韧带上行,具有总督人体经脉的功能。任督二脉如地球之两磁极,相互吸引而循环无端,地球两极在赤道附近磁力最弱,对应赤道则为带脉,任督二脉在此处统摄固互之力较弱,故而由带脉在此环绕,约束纵行诸脉。
任督周天与河车
任脉与督脉构成一个由督脉到任脉,再到督脉的循环系统,对气血进行再调节。气功中,把任脉到督脉、督脉到任脉之间的循环流注称为小周天,精气满盛进而全身经络通畅则为大周天,打通任脉与督脉之间的经络通道称为通周天[7]。河车路是杵针疗法的应用理论,主体部分以任督二脉为核心,其他经脉为分为头面部、腰背部(椎至段、阳命段、命强段)、胸腹部(天膻段、膻阙段、阙极段)的河车路[7]。二者皆把人体视为更抽象的立体,而经络通路是气血、能量的路径,如天体周天环绕,如江河布列。正如滑伯仁所说:“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通调任、督二脉,调和全身气血阴阳,从而到达‘阴平阳秘’的状态。”
任督与太极
太极有如以任督二脉为主线的阴阳合一之产物,将太极图按照解剖术语放置于冠状面,循环无端的任督二脉犹如阴阳鱼环绕不休,阴阳交互。太极动而生阳,动极静而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一阴一阳则变幻无穷。太极两仪如任督之二脉空间上互为环转,交错运行。《易经》有云:“一阴一阳谓之道,变幻莫测谓之神”,任督二脉便是大道。《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则是无极生太极;一生二,则太极生阴阳;二生三,任督环转,诸脉之根源。
奇经八脉的维络统系观
人身之阴阳气血均由督任二脉所统摄,而部分的阴经和阳经大多处于散见的分支之中,这些散于各分支的经脉必赖以维脉来起到维系作用。古人对经脉的命名都有极为深刻的含义,如王冰在《素问阴阳类论篇》曾注解到:“维,谓维持。”杨玄操在《难经》中也注为:“维者,维持之义也。”可见维脉维系周身,对诸阴经和阳经起到连接和维护的作用。《难经第二十八难》有云:“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带脉者,起于季胁,回身一周。”可见冲脉行于人体中轴,带脉环身一周,二者纵横相约,共同维系全身之经脉。
表里维络之阴阳维脉
李鼎曾认为,维脉似一张网,连结各个经脉,起到溢蓄气血和调节气血盛衰的作用[8]。滑寿在《十四经发挥卷下》中曾指出:“阴维维于阴。其脉起于诸阴之交。与足太阴会于腹哀、大横,又与足太阴、厥阴会于府舍、期门,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阴维脉的诸阴之交则指其交会穴与手足六阴经、任脉均有联系,可见阴维脉具有维系一身之阴的功能。而后世又有所记载,阴维脉的交会穴来自于足三阴经脉和任脉,也同样解释了其交会穴在功能上具备和阴阳、通经脉的作用,故在功效上同样具备维系联络的特点。《难经第二十八难》在对阳维脉的叙述中曾指出:“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溉诸经者,故阳维起于诸阳会。”阳维脉中诸阳之会即其交会穴与手足六阳经、督脉有所关联,具有联络各阳经通向督脉的作用。古人同样认为阳维主表,上行于卫分,阴维主里,上行于营分[9]。正如《奇经八脉考》中所提到:“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而上行于卫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可见二脉共同起着一表一里的维络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和协调。
纵横维络之冲脉带脉
冲脉有统领诸经气血之功效,但就其命名来看“冲”又写作“衝”,《说文行部》记载到:“衝,通道也。”可见冲脉含有冲要、要道之意。冲脉在全身分布最广,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穿全身,因此在循行上冲字也可理解为纵横交错的通道[9]。带脉为全身唯一横向经脉,走形于腰间。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曾记载:“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杨玄操在注释《难经》时也曾提到:“带之为言束也,言总束诸脉,使得调柔也。”可见带脉具有约束全身之经脉的作用。冲带二脉一纵一横分布于人体之中,共同约束机体诸经的功能正常。
小 结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明显的独特结构和独立性,对全身各生理功能的正常维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奇经的阴阳气血、空间结构和维络统系三大方面进行总结和提升,并对其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突出奇经结构和功能的独立性,丰富对奇经本身的理论认识,在临床上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郎遥远.且说“任督二脉”[J].杂文选刊月刊,2012(6):40-40.
[2] 陈芝强,张罡瑜,李燕豪,等.从“圆运动”理论解析水气病“大气一转,其气乃散”的机理[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7,26(5):1-2.
[3] 林琪家.冲脉古代文献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4] 赵一星,林翠云.谈冲任二脉与肝肾脾的关系[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7,16(1):20-22.
[5] 马惠芳,邬继红,图娅.任脉经穴主治作用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76-77.
[6] 马宁.任脉、督脉的胚胎发生学探讨[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5):412-416.
[7] 基于“小周天”理论推拿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的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8] 王伟.河车路理论创新及临床实践[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9):901-905.
[9] 许焕英.维脉在妇科疾病中的指导应用[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2):33-34.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冉维佳.奇经八脉的结构观探讨[J].,2020,26(4):67-68,71.作者:冉维佳改编自:奇经八脉的结构观探讨文字编辑:罗英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