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蟾蜍的抗肿瘤作用
蟾蜍的抗肿瘤作用
蟾蜍的抗肿瘤作用,在民间一直有各种流传。我最早碰到一个胃癌患者,得到偏方:把干燥的蟾蜍(干蟾)和鸡蛋同煮,去蟾蜍吃鸡蛋,最后他确实比普通的晚期胃癌患者多活了3年。但后来用蟾酥制成的静脉制剂“华蟾素”,经过我自己的临床观察,发现没有延长患者生存期的作用。
直到最近开始接触一些晚期肿瘤患者,才又开始研究蟾蜍的抗肿瘤作用。蟾蜍现在用于抗肿瘤的中药材,主要有以下几种:蟾衣、干蟾皮、干蟾、蟾酥。
蟾蜍在《别录》中被列为下品,俗称癞蛤蟆,但在唐朝以后,尤其是在《本草纲目》里,蟾蜍不是蛤蟆,蛤蟆不是蟾蜍。区别是:蛤蟆会叫,而蟾蜍不会叫。
在中国古代,蟾蜍是被列为非常有灵性的动物。《抱朴子》云:蟾蜍千岁,头上有角,腹下丹书,名曰肉芝,能食山精。《别录》曰:其皮汁甚有毒,犬啮之,口皆肿。五月五日取东行者五枚,反缚着密室中闭之。明旦视自解者,取为术用,能使人缚亦自解。萧炳曰:腹下有丹书八字,以足画地者,真蟾蜍也。
蟾蜍为什么会有抗肿瘤作用呢?朱丹溪云:蛤蟆属土与水,味甘性寒,南人喜食之。本草言服之不患热病,由是病患亦煮食之。本草之意,或炙、或干、或烧,入药用之。非若世人煮羹入椒盐而啜其汤也。此物本湿化,大能发湿,久则湿化热。此乃土气浓,自然生火也。
现行的蟾蜍制品,其品种来源于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近缘品种。在提酥前活剥起皮,晒干后为药材“干蟾皮”。在提酥前,蟾蜍经捕杀后掏去内脏晒干,为药材“干蟾”。每年5~10月采收蟾酥,洗净泥土,晾干,然后一手大拇指放在蟾蜍颈部,余指握住蟾体,一手执特制的挤浆夹夹挤耳后腺,不要过分用力,即可将白色浆液夹出,这就是药材“蟾酥”。蟾蜍在生长过程中自然蜕下的角质衣膜,俗称“蟾衣”,也称为“蟾蜕”。蟾衣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蟾宝”,具有扶正固本、攻坚破聚、抗癌消肿之神效。
《中药大辞典》记载了蟾蜍全身均可供药用。蟾蜍可加工成干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传统名贵中药,对治疗食道癌、肝癌、肾炎、白喉、流行性腮腺炎也均有很好的疗效。蟾蜕在动物体内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和增强免疫效应,是一种安全地可用于抗肿瘤治疗的药用动物新资源。
在很多民间中医的临床实践中,从抗肿瘤的效果来讲,蟾蜍制品中最好的是蟾衣,然后依次是:干蟾、干蟾皮和蟾酥。而且从副反应、用药安全性的角度讲,最好的也是蟾衣,其次是干蟾、干蟾皮和蟾酥。
医圣张仲景云:"蟾皆拾,衣不现,奇也。孙思邈称:“蟾蜕(衣)除恶肿,神也”。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蟾衣乃其蓄足五脏六腑之精气,吸纳天地阴阳之华宝,如若获之,一切恶疾,未有不愈。”中医认为蟾衣具有解毒消肿、止痛、辟秽浊之功效,广泛用于疮痈肿毒、咽喉肿痛等的治疗。
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蟾蜍能蜕皮,但始终拾不到蟾衣。近年,科研人员通过观察终于发现,蟾蜍在盛夏暴热的夜晚,借雷鸣电闪可蜕衣一次,且边蜕边吃,蜕完吃尽,极难釆获,故而难于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各地先后人工养殖蟾蜍取得成功,养蟾取酥、养蟾取衣已变成现实。但饲养者现在利用蟾蜍的蜕衣规律,用激素制成蜕衣液,每周可以获得一张半透明状的天然蟾衣,这种用激素蜕出的蟾衣质量,抗肿瘤的效果就很差了。
蟾衣在《本草纲目》、《中国药典》、《中药炮制规范》、《中药去辞典》等许多医药典籍中都不见记载,但在临床应用中发现蟾衣具有超强的散肿痛、解毒、疏肝、祛湿等功效,特别能抵制癌细胞的扩散,抑制癌细胞生长。资料显示,服用蟾衣40天心对乙肝表面抗原转阴率达90%以上,而服用15天,对治疗肝腹水有效率达95% ,另外对白血病、胃癌、肠癌、食道癌、淋巴癌、乳腺癌、骨髓炎等都有显著疗效。当然,这些结果仅是个案,尚缺乏系统的临床实验资料来证实。
最近在我自己的肿瘤临床实践中,用非激素蜕衣的蟾衣为主,加上其它一些贵重药材,配成“日照山水胶囊”,目前用于全身情况比较好,但已经有远处转移的Ⅳ型晚期肿瘤患者,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