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精彩回放(下)宝宝健康睡眠 注意3大误区
欢迎
节选自《谈育儿那点事儿》
婴幼儿的睡眠问题
睡眠对人的生命十分重要,与进食、呼吸同等重要,如果长期剥夺睡眠对机体的各项功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新生儿由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低,对外界任何刺激都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疲劳,只有通过睡眠来恢复功能。
新生儿:睡眠时间大约20小时左右,其中活动性睡眠的时间较长,每日8~9小时,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减少,同时安静性睡眠分期不明显。
2个月后:安静性睡眠才能分清浅睡眠和深睡眠期。
3~4个月时:婴儿睡眠——觉醒生物节律基本形成,即昼夜分明。白天大多数时间处于觉醒阶段,夜间主要是睡眠时间。但是这个生物钟节律也与外界环境和抚养者关照密切相关,最终达到与外界时间周期的统一和协调。
6个月以后:睡眠是通过觉醒→浅睡→深睡→活动睡眠为一周期不断循环,一夜重复几个周期,构成夜间睡眠的整个过程。婴儿期每一个周期大约40~45分钟,幼儿期大约60分钟左右。
【专家提醒】在上一个周期和下一个周期之间会有短暂的觉醒时段,尤其是当婴幼儿进入到活动睡眠状态时,会出现较多的面部表情或肢体运动,如:微笑、皱眉、撅嘴、做怪相、四肢伸展一下、发出哼哼声、甚至哭两声、呼吸快慢不均匀等,因此短暂的觉醒或者处于活动性睡眠状态时,常常被家长误认为婴幼儿夜间睡眠“不安”,睡眠不实,半夜“醒”来等,而进行干预或者过多的关照,这样做反而打搅了婴幼儿的睡眠周期的转化造成孩子醒来。
小儿睡眠的误区:
1. 推迟孩子夜间入睡的时间:
孩子入睡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孩子出生2周到3个月期间,可能哭闹增加,尤其有少部分孩子哭闹严重很缠人,因此家长错误地认为孩子是饿了或者时需要安抚。因此多次让孩子吸吮乳头或者吃奶或者持续抱着孩子、摇着孩子企图让孩子入睡,久之就建立了含接乳头或者依赖于家长的搂抱和摇动入睡的习得性行为。
2.
用“亲密育儿”理论让孩子的小睡出现问题
孩子白天的小睡是健康睡眠的一个重要部分,白天的小睡让孩子清醒状态达到最佳,注意力更集中,其“学习”的效果更好。而且白天的小睡也不会影响夜间的睡眠。
近年来提倡的所谓“亲密育儿法”,鼓励父母随时随地把孩子带在身边去参加各项活动。由于孩子外出打乱原来小睡的时间,可能在行驶的汽车里、滚动的童车里,父母的怀抱和肩背上睡觉,这些都会随时惊醒孩子,这是质量不高的睡眠。这样做的结果不但耽误了孩子小睡的时间,推迟和减少了深睡眠的时间,而且小睡的时间太短、也太轻,无法让孩子的体力和大脑获得充分恢复。因为孩子睡眠缺乏清醒后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起来也不会持久。
最好的小睡方法还是静止的睡眠,不管你是原来抱着孩子入睡还是用摇篮抚慰孩子入睡,最终还是应该让孩子躺在他的婴儿床上睡觉。
3.夜间反复哺乳让孩子持续睡眠断裂,混淆大脑觉醒和胃饿醒的界限。
由于婴儿在1~2个月时,家长常常将孩子在活动性睡眠时期和短暂觉醒的表现误认为孩子醒了,因此给予干预。错将孩子的觅食反射(觅食反射在婴儿3、4个月才消失)和哭闹误认为孩子饿了而抱起来喂奶,逐渐建立了活动性睡眠→短暂觉醒→哭闹→吃奶获得安抚而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久之建立了依靠含接妈妈乳头转入下一个睡眠周期的条件反射。
有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几乎不到一个小时就醒一次,其结果不但造成夜间妈妈反复哺乳,妈妈长时间劳累得不到休息,苦不堪言;这样做的结果也造成孩子持续睡眠断裂,使得孩子后半夜不能很快进入到深睡眠阶段,而且深睡眠的时间缩短,影响了生长激素和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分泌减少就会缩短孩子的睡眠时间,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进而影响了孩子的发育。孩子一旦建立了这样的习得性行为,到了6~8个月添加辅食后要想断夜奶就十分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