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老人输液突发心力衰竭!医生怒了:别再靠输液来通血管了

老人输液突发心力衰竭!医生怒了:别再靠输液来通血管了
李老伯有多年的高血压和冠心病,听说入秋时输液可以帮助通血管、预防卒中,就跑去镇上的门诊进行输液,没想到去了两天后,竟然头晕、气喘、心悸,引起了心力衰竭,好在及时送去急救,才把命捡了回来。

其实像李老伯这样的并不少见,不少人觉得一年两次输液,就能疏通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安心过冬度夏。所以会在每年的春秋,主动去门诊要求医院输液。

其实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
没有证据表明,靠输液能够疏通血管,
而且,盲目输液还可能带来各种风险,危害身体健康。

输液通血管不靠谱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季节。

寒冷的天气会刺激体内儿茶酚胺的分泌,引起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所以秋冬时节容易发生脑溢血。

高血压引起心脏负荷增加,加上气温逐渐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氧缺血症状会因此加重,很容易诱发心梗。

另外,秋冬干燥,如果饮水不足,也会引起血粘度升高,血液浓缩、凝块,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那通过定期静脉注射(也就是输液)真的能让血管通畅,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

答案是否定的。

1、输液≠通血管
有人觉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里出现了斑块,就像下水道被垃圾堵塞一样。而输液就像是冲水和添加溶解垃圾的药物,能让下水道恢复畅通。

实际上输液真的没有那么大的功效。

大家都看过电影,如果人的动脉被不小心切到,血是飞溅而出的,血管里流动的血液速度这么快都没把斑块冲掉,输液可能做到吗?

而通下水道的都是腐蚀性的酸碱性溶液,但输液用的只是一些抗血小板凝聚、扩张血管和改善微循环的药物。除了给药途径不同,本质上和口服药没多大区别,想通过输几天液,就把斑块、血栓溶解掉,是不现实的。

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非常复杂,绝对不是想象中通水管那么简单哦。

2、药物有半衰期
口服和输液用的药物,进入人体后都会经过代谢,被吸收或清除,也就是有清除半衰期,而药物要在血液里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发挥药效,这就是为什么许多药物都要每天服用,甚至每天服用2-3次才能维持效果。

相比之下,输液的药效并不会比口服持续长。比如常用的天麻素半衰期是4.44小时,复方丹参半衰期为15小时,都没有能维持一天的。

指望一年两次输液,来达到半年通一次血管的功效?

怎么可能!

输液是场小手术

输液作为一种给药方式,确实有它的优势:

因为不需要经局部吸收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给药速度容易控制,能用于较大剂量的多品种给药。

但输液也是把双刃剑,药物没有经过人体的屏障,直接进入血管,会增加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于一次小的手术。

1、微粒污染
输液的整个流程中可能会存在各类微小颗粒污染,比如橡胶微粒、玻璃微粒、药物配伍产生的化学微粒、药物结晶、脂肪乳化不完全产生的脂肪栓等。

这些微粒直接进入血管,可能引起静脉炎、血管栓塞、肉芽肿、血栓等。

特别是在不规范管理的诊所,输液量越大、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微粒污染越严重。

2、抗生素滥用
输液中的药物滥用情况很严重,最常见的就是抗菌药,某些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1%。

通常抗菌药需要连续使用1周,才能尽量避免产生耐药率。但是输液一般只会持续1-3天,增加了细菌耐药率,可能导致以后感染时无抗生素可用。

3、增加药物不良反应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显示,在2020年化学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引起的占了60.4%。

特别是在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注射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占了61.7%,其中静脉注射占了92.7%。

4、过敏
输液对无菌的要求很高,但是很多基层医院根本无法达到,每个环节都可能被污染。

如果有黑诊所对输液管、输液瓶回收利用,那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一些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局部红肿疼痛、出现瘙痒、红疹,重者引起静脉炎、过敏性休克等。

5、损害脏器功能
对于心、肺、肾等功能不全,或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过多过快(短期大量)输液可能会增加肾脏负担,增加血容量和心脏负担,引起肾衰竭、肺水肿、心力衰竭等。

对输液方式数十年的滥用,让国内诊所一度出现了“吊瓶森林”的怪相。

2009年统计显示,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每人每年输液8瓶,远超过国际的2.5~3.3瓶。

为了提高输液的安全性,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确定“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用药原则。

为此,许多省份已经禁止了成人门诊输液,或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输液情况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所以提醒家中长辈,别再乱要求医生输液通血管了,不但无效,反而伤身。

秋冬科学护血管

预防心血管疾病非一日之功,需要在日常点点滴滴中进行。

1、遵医嘱服药
建议35岁以上成人至少每1年监测1次血压;

高血压易患人群(正常高值人群、超重或肥胖、高血压家族史、年龄超过55岁、高盐饮食或过量饮酒)应每半年测量1次血压。

每年定期进行血糖、血脂检查,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

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遵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停药或加减药量。

比如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可以选择阿司匹林、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延缓斑块进展,预防心肌缺血、心绞痛和脑卒中。也可以让专业医生根据您的情况,为您量身订制适宜的调理方案。

(点击上方图片,即可咨询专业医生)

2、健康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增加身体活动、限制盐的摄入、增加水果蔬菜比例、增加粗杂粮、牛奶和豆制品的摄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等。

3、秋冬注意事项
秋冬干燥气温低,对于老年人来说,早晚可以喝杯温水,注意头部保暖,运动的时候不要选择清晨,起床时不能太急,晚上起夜要缓慢,特别是凌晨2~5点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时间,要留意身体的异常,随时备好急救药物。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年)。2021-3-26
[2] 蒋敏兰. 分析静脉输液的危害[J]. 医药前沿,2012,2(15):133-133.
[3]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办公室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2017-07-25
[4]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写作组,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2017).《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8年1期
[5] 吕志勤. 一年两次输液真能疏通血管?[J]. 家庭医药,2015(4):31-31.
[6] 马旭东,陈炜,杜光. 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与防范[J]. 医药导报,2015,34(2):279-281.

END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