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年轻人猝死越来越高发,竟然与耳垂上的折痕有关?!

年轻人猝死越来越高发,竟然与耳垂上的折痕有关?!

2021年开年才没几天,相继发生的猝死事件却令人无限唏嘘。在《巴啦啦小魔仙》中饰演凌美琪的25岁女演员孙侨潞,和电商巨头拼夕夕的一名23岁女员工,相继骤然离世,均疑似心梗引起的猝死。
▲图片来源:孙侨潞微博

很快就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孙侨潞生前的照片中可以明确看到,她的耳垂处有一条明显的折痕——和一年前因心源性猝死而离世的男演员高以翔如出一辙。

这条折痕,被称为“耳褶心征”,与心源性猝死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耳褶心征” 与心脏病有无关系?

如图所示,“耳褶心征”就是指耳垂前方一条由下至上的斜切折痕。照镜子看看,你有没有这道痕迹?大多数人应该都找不到,但如果有,也不用慌!

早在50年前,心内科医生就发现了这道神奇的“耳褶心征”可能预示着心脏疾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也曾发表研究称心功能不良的人更有可能出现“耳褶心征”,折痕越深可能预示着越严重的心脏疾病。但直到今天,它和心脏疾病间的联系始终存在争议。

原因是,可能造成“耳褶心征”的原因太多了!年龄增长导致的皱纹、遗传因素、血管弹性改变,甚至睡觉压住耳垂,都有可能导致耳垂出现明显的折痕。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所以,经过了长达50年的研究,也没有科学家能够证明这道小小的折痕真的能成为心脏病,甚至心源性猝死的可靠征兆。

总结来说,有“耳褶心征”也不代表你有心脏病,更不代表你比其他人更容易猝死!

猝死的发生,跟不良生活习惯密不可分
心源性猝死,在许多发达国家都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既然叫“猝死”,也就是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大多外表健康,大多都没有任何心脏病史和家族史,在没有明显征兆的情况下,突发晕厥。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患者往往在数小时内就猝然离世。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有部分患者在发生猝死前数天或数月可能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胸痛等症状,但多半不典型而未引起重视。少数人可能有上腹痛、背痛甚至牙痛这些不典型的心梗先兆。绝大部分患者都没有这些症状。

对于未经医疗训练的普通人来说,猝死发生得太快,根本无从预料,更不知如何抢救。因此,降低发生猝死的可能性,就成为我们预防猝死的唯一途径。

外表看似健康,不代表真的健康。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绝大多数猝死者都存在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冠心病。患有冠心病的人,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发生了硬化、狭窄,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患者自己没有发现自己患病。

但当剧烈运动、情绪波动等刺激下,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导致心脏瞬间失去供血而发生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导致死亡。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则在无形之中加重了心脏的负担。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发生猝死的可能性:
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对于平素健康的青壮年,造成猝死的诱因可能有这些:
剧烈运动、过量饮酒、过度惊吓、极度精神刺激、过度熬夜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当代年轻人如何远离猝死
在人类寿命越来越长的当今,世卫组织规定的老年人为大于60岁的人群。也就是说,不到60岁,都可以算作“年轻人”。

不到60岁的青中年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容易高估自己的健康状况。单位年年体检都没有明显异常,最多只是血脂有点高,能有什么大病?偶尔胸闷、胸痛等不适,休息几天就好了,坚决不愿意花时间去医院检查,坚信自己没病。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996奋斗的年轻人们,在工作岗位上挥洒着热血,就算已经有了明显的不舒服,也相信自己身体好,只要闲下来多休息一定会完全恢复。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大错特错!在一次次透支身体的过程中,你对健康的每一次忽视都被诚实地记录了下来,总有一天会加倍还给你。注意以下几个年轻人过劳的标志,一旦出现,意味着身体的透支已经到达极限,如果还不多休息,可能会发生不可挽回的后果,必须要调整生活习惯了!
长期熬夜以至于出现了胸痛、心悸等心脏不适,或找不到病因的上腹痛、背痛甚至牙痛
多次不明原因发生晕倒
平时容易心慌、手抖
无法控制的坏脾气,容易发怒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另外,对于已经休息不足,处于过劳状态的人来说,一定要坚决避免可能诱发猝死的因素,包括大量饮酒、剧烈运动、强烈的情绪刺激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越发达、经济水平越高的国家,国民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几率也越高。与此同时,我国的心源性猝死率逐年升高,民众视野里发生猝死的人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大家都应该引以为戒,守护好自己健康的底线。

总结
猝死年轻化和过劳密不可分,
年轻人要劳逸结合。
过量饮酒、剧烈运动、过度熬夜
是猝死的诱发因素,高危人群要避免。
健康一去不复返,日常保健最重要

如发现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医生

References:
1. 郭宇超. 耳垂皱褶征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003):295-297.
2. 冯静, 邹爱春, 潘黎明,等. 不同临床评分结合耳褶征对于预测冠心病诊断价值的初步探讨[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 06:67-70.
3.《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05):401-410.
4. 葛俊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 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Philip J Podrid, MD, FACC. Overview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UpToDate. 2019.8.22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