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年轻人相继猝死,致命因素如何早期发觉?

年轻人相继猝死,致命因素如何早期发觉?

2月4日,B站一25岁员工因过年期间连续加班,在凌晨突发脑出血而猝死。

2月16日,上海某建筑设计事务所一26岁员工,因过度加班猝死于出租屋,事发前两周,每天都在凌晨2点至4点间才下班。

2月23日,字节跳动一28岁员工在下班后前往健身房锻炼时突发心梗,抢救41小时无效离世,留下怀有2个月身孕的妻子。

图片来源:网络

短短一个月内,三位年轻人相继猝死,引发广泛关注。在高强度工作和快节奏生活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大部分猝死的年轻人
生前没有相关病史

大部分的猝死,从出现症状到生命体征消失,一般不超过1小时。

发生猝死的年轻人,只有1/3在生前被诊断罹患了可能会诱发猝死的疾病,如冠心病、主动脉夹层、急性脑血管病等;而绝大部分的年轻人,在猝死前没有任何相关病史,一切都来得太快。

猝死的病因,大约有80%都是心源性猝死。在胸痛、呼吸困难、濒死感等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就会出现特征性的意识丧失,而后因心脏停搏导致死亡。

除此之外,主动脉夹层破裂和肺栓塞也是名列前茅的猝死元凶。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下面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是猝死盯上年轻人的重要原因!

※ 长期熬夜:长期睡眠不足、不规律或质量低下,会显著增加冠心病、急性脑血管病和发生猝死的风险;

※ 久坐少动:无论是工作时还是下班后,久坐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流速减缓,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一旦血栓形成,在行走和活动中都有可能掉落进入肺血管,引起肺栓塞导致猝死;

※ 应激状态:无处不在的压力,使年轻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在剧烈运动和情绪波动时,容易出现冠脉痉挛等急症,引起急性心肌梗死,从而导致猝死的发生;

※ “三高”饮食:高频率甚至每天进食高油、高盐、高脂食物,更易发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发生猝死的风险也随之升高。

图片来源:pixabay

所以,在休息不足的情况下前往健身房锻炼,非常不可取。本身机体已经处于过度消耗状态,心脏、血管都在超负荷运转,此时再进行高强度的剧烈运动,无异于雪上加霜。

猝死前,身体已经发出警报

“最近感觉要挂了,扛不住,人都懵了”
“最近感觉离死亡很近”
“天天加班,命都快加没了”

这是建筑师赵某在猝死前1个月,与朋友的聊天记录。从中可以看出,他的身体早已处于临界状态,无法再承受如此高频率的通宵加班。令人痛惜的是,最后竟一语成谶。

其实在发生猝死前,身体大多都会向我们发出求救的声音。这些声音也许在高强度工作中显得尤为微弱,但见微知著,却可能成为我们自我拯救的契机。如果有这些症状,务必要引起重视了!

● 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眼前发黑
多由脑血管疾病或心脏病变,所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检查,完善心电图、脑部CT或MR检查,排除潜在疾病。

图片来源:pixabay

● 反复出现肢体麻木感

肢体麻木的原因繁多,脑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疾病和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都有可能引发。如果肢体麻木持续一段时间后不缓解,或反复出现该症状,大概率身体已经出现了潜在的隐患,应进一步检查。

● 反复出现活动后胸闷或胸痛
出现不明原因的活动后胸闷、胸痛,是冠心病的典型症状。胸痛还可能提示主动脉夹层,均是导致猝死的常见原因。

● 频繁心慌、心悸
心慌、心悸一般是心动过速的主观感受,提示出现快速性心律失常。焦虑情绪、睡眠不足、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都可能引起心率过快,如果在充分休息、平和心情后仍未缓解,建议及时就医。

● 持续性心动过缓
长期保持运动习惯的人,心率会比正常人略慢,但一般不会低于50次/分钟。如果既往心率正常,近期心率突然减缓,可能是心脏病变引起的房室传导阻滞,有心脏停搏的风险。

如果在生活中已经出现了上述不适,
建议免费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调理。

(点击上方卡片,问诊专业医生)

预防猝死,仍然是老生常谈:规律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运动和饮食习惯,调整好心态。道理人人都懂,但生活所迫下,真正能做到的人少之又少。

最后说两个补救的方法,可能更实用。一是每年的体检务必按期进行,关注体检报告中的异常,至少做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控制,谨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

二是真发现周围有人到了生死关头,要牢记心肺复苏三部曲:

1. 呼唤旁人拨打120,并设法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以便必要时进行除颤;

2. 确认现场安全的前提下,如果大声呼叫患者无反应、检查后确认心跳、呼吸停止,应即刻开始胸外按压;

3. 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地,按压位置在双乳头连线中点,成人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下压深度5~6cm,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双人心肺复苏时,要在一人停止后,另一人才开始。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

工作生活都在内卷,但在越来越大的压力之下,希望大家都能谨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要点解读[J].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 25(05):401-410.
2.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 第9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3. Philip J Podrid, MD, FACC. Overview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 and sudden cardiac death. UpToDate. 2019.8.22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