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为何中医眼里无“新病”(之一)
中医之美第三期
《中医之美》系列讲座的出台,要感谢南京《扬子晚报》资深记者刘丽明女士,不是她的要求与“逼迫”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的,“中医之美”也是当年她起的名,特别喜欢。
上一期提到的对中医而言没有“新的病”,只有“病的人”,是为了帮助大家理解中医诊治疾病方法特点的一种通俗说法。
事实上,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旧”的疾病被战胜,新的疾病又会产生。自然界气候的变化,人们饮食习惯与内容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等都会使人产生各种新的疾病。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的病”是客观存在的。如现在的爱滋病、丙型肝炎、SARS(“非典”)、埃博拉出血热等等。
对这些新的疾病,西方(现代)医学在没有搞清其病因病理的情况下,一般无法进行针对性治疗,其治疗药物的产生总是晚于对疾病的认识。既使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针对性治疗药物的出现也不会与认识疾病同步。
但是,中医与西医不同,在认识疾病的方法上,注重的是人体的反应,即立足于观察“病的人”,对“病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复杂外象(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用中医独有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理论综合概括疾病的性质、病变的部位;
用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痰饮、瘀血等理论概括一切由外所感、或自内产生的病邪(相当于西医所讲的病毒、细菌等各种病原微生物);
又用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升降浮沉等理论概括所有药物的作用。
凡遇病的人,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详细收集人体因病所产生的各种异常信息。
按照以上理论,反推出病因、病位、病性,然后作出中医概念上的病的诊断,即“证”,而中医所有药物的作用都是对“证”而立的。
比如,一位病人患急性肝炎,另一位患急性胆囊炎,两人均表现为发热,右胁肋部疼痛,巩膜皮肤黄染,口苦,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便泄泻,舌红,苔黄腻,脉数等。
从西医角度看,前者是感染病毒所致,后者是细菌感染引起,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当然治疗也完全不同。
而从中医角度看,两者所表现的症状基本一样,通过症状可以反推病因、病位、病性,均可诊断为“肝胆湿热证”,即病因为“湿、热”,病位在“肝、胆”,病性属“实”,故两者的治疗用药也相同。
这个例子说明,中医对疾病的诊断结论取决于一组特定的症状(体征),这组特定的症状即中医所讲的“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