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之美』中医的治法:从神农尝百草说起(中)

『中医之美』中医的治法:从神农尝百草说起(中)中医之美系列讲座(42)
酸 收
提到酸味,大家马上会联想到“望梅止渴”的典故,联想到食品山楂,也会以为其主要作用只是生津止渴,开胃消食。
但是,在中医药性理论中,酸味物质的主要作用是“收敛固涩”,可用于久咳、多汗、久泻、脱肛、遗尿、遗精、带下等气血津液滑脱不固的病证。
如治疗腹泻日久不止,可用石榴皮30g,或再加焦山楂30g,每日1剂,水煎服;或用皮蛋(即松花蛋)1只,用醋适量拌匀,作吃粥时的菜肴,每日2~3次。
治疗久咳不止,常可在辨证配方中加入五味子、诃子、乌梅等。
治疗津液不固的自汗、盗汗,可用五倍子(味酸)适量,研为末,冷开水或麻油调成膏,填脐中,纱布固定。此方出《本草纲目》,名五倍子膏。
治疗小儿气虚脱肛,可用五倍子、地榆、诃子各等分,研为细末。每服1.5~3g,米汤调服,日2~3次。此方出明代《普济方》,名五倍子散。
由于酸味药在固涩正气的同时,也会固涩邪气,所以对邪气犯肺、肺气不宣所致的咳嗽,以及肠中湿热积滞或食积所致的腹泻,湿热下注的带下等病症,不能单独使用酸味药,否则有敛邪之弊,会使原有疾病的症状加重,病程延长。苦 坚
苦味的药品与食品有黄连、龙胆草、苦参、苦丁茶、苦瓜、茶叶、菊花等等。
苦味的物质尤如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干燥剂一样,可以除去身体中的水湿,中医称“燥湿”。
由于体内水湿过多,会出现面目黄暗虚浮,或肢体浮肿,口中粘腻,舌体胖大,苔腻等征象,而苦味物质可以祛除湿邪,使机体组织由松软变得坚实,故称“苦坚”。
宋代的“藿香正气散”、“平胃散”等名方中,都含有大量苦味药,为燥湿作用的代表方。
“藿香正气散”对感受湿邪引起的周身困重,疲乏无力,头重如裹,面黄无华虚浮,下肢肿胀,大便稀溏之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
“平胃散”则对湿邪侵犯肠道的腹泻、腰痛有佳效。
这些病证在霉雨季节较多见,患者有时以严重的疲劳感前来就诊,有的已做过各种检验,一般无明显异常,由于诊断不明,西医难以用药,患者多较紧张。但在中医看来实际是一种类似感冒的疾病,由感受湿邪所致,用上方加味治疗常数剂而愈。
此外,苦味还有“泄降”作用,即下泄、下降之意,具体包括降火与降气。
如肝火上炎,目赤多眵时,我们可以用适量的苦丁茶、菊花等泡茶饮。
对肺气上逆的咳嗽气喘,胃气上逆的嗳气呕吐,苦味的黄芩、厚朴、黄连、吴茱萸是这些病症的常用药。
若胃与食道有烧灼感,同时有酸苦辛辣水上泛,可用黄连3克,炒山栀3克,黄芩3克,一同泡饮。
由于苦味物质有燥湿作用,所以过多或使用不当会耗伤体内津液,影响食欲,即“伤津败胃”,出现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副作用。
有饮茶习惯或常喝苦丁茶的人,如果出现越喝口越干的情况时,应暂停饮用,以避免伤津。
咸 软
生活中大家会看到这种现象,用盐腌制的食品极易吸潮变软。取类比象,古人认为咸的药(食)品可以软化体内坚硬的块状物,包括肿大的淋巴结(中医称“瘰疬”)、肿大的甲状腺(中医称瘿瘤)、肿大硬化的肝脏、脾脏、腹部的肿块、乳房肿块等。其作用称为“软坚、润下”。
咸味的食品与药品与,主要有盐、芒硝等矿物,以及海带、紫菜、牡蛎、珍珠、海马等海产品,鳖甲、龟板、鹿茸、狗鞭、蛤蚧等动物制品三类。
中医自古就有用海藻、昆布等咸味药治疗“大脖子病”(单纯性甲状腺肿),古人虽不知道此病由于缺碘引起,也不知道海藻、昆布中含大量的碘,但却受“咸能软坚”的自然现象的启发,达到了治疗目的。并以此类推,将这些药物用于治疗各种肿瘤,现代临床报道中,也有不少医家善用海藻治疗子宫肌瘤等。
鳖甲、牡蛎等,则是中医治疗肝硬化、脾肿大的常用药。古方中一首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瘰疬)的“消瘰丸”,就是由牡蛎、玄参、贝母三味药组成。
数日不大便,便则干结如粒,也是一种“坚”的表现,可以用咸味药治疗,因“咸能润下”。如每日空腹口服淡盐水,可以治疗这种便秘,严重者可以用芒硝(咸味)冲服(剂量要因人而定)。
此外,咸味药大多为矿物与动物类,质重而偏走下焦,古人认为“咸入肾”,许多古代补肾方中常加入盐,作为引经药使用。
但长期过咸饮食,特别是老年人,会出现面色黧黑,浮肿,口唇、指甲紫暗,舌紫,或有瘀斑等瘀血病症,中医认为是“咸能涩血”。血行不畅带来的后果是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形成、脑溢血、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所以老年人忌过咸饮食。甘淡 & 酸涩
除以上五味外,还有淡味与涩味。
中医认为淡与甘味相近,称“淡附于甘”,通常甘淡并称,故作用相近。但淡味还有利水渗湿之特殊作用,如玉米须、薏苡仁、冬瓜皮、葫芦瓢、茯苓、滑石等均味淡,都是很好的利尿之品,一些功能性水肿,可以用玉米须一大把,或冬瓜(也可用冬瓜皮)200克左右煎水饮。
而涩与酸味作用完全相似,一药之中往往酸、涩二味相兼。
天然药(食)物的味往往不止一种,如萝卜,既辛又苦;橄榄,既酸又甘;几种食品混在一起的大杂烩,或中药的复方,常常是五味俱全。通常,味越少,作用越单一;味越多,作用越复杂,故可用于治疗复杂的病证。
另外,药(食)味有浓淡,相对来说,味越浓,药的偏性越大,作用就越强,反之则较弱。
当然,也有口尝的味与中药文献记载的味完全不同的情况,有人曾经对200多味中药进行了调查,发现实际口尝的味与理论上的味的符合率约70%多。
提示在味与药物功效不相符的情况下,也有“以效定味”的情况。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