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薯莨,见过吗?有毒,外用治梅毒、下疳
白薯莨来源产地
为薯蓣科植物白薯莨的块茎。秋、冬季采挖,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片晒干或鲜用。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沟谷边灌丛中或林边;野生或栽培。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等地。别名山仆薯、板薯、那亚、榜花薯、叶板茨、榜薯、野葛薯、山薯。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甘,凉。有毒。解毒消肿,去瘀止血。
《中药大辞典》
苦,寒,有毒。散热,消肿,解毒。治痈疽肿毒,梅毒,下疳,跌打损伤。
下疳疮。乃男子玉茎生疮。皆因所欲不遂。或交接不洁。以致邪毒浸渍。发成疮毒。日久不愈。或成便毒。或损烂阳物。
《中华本草》
辛;苦;寒;有毒。清热解毒消肿。主痈疽肿毒;梅毒;下疳;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烂敷;或煎水洗、研末调涂、熬膏贴。【注意】
禁内服。【毒性】
含生物碱薯蓣碱,有毒,对小鼠之半数致死量为100mg/kg。
【原形态】
白薯莨,缠绕草质藤本。块茎大小不一,卵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外皮褐色,有多数细长须根,断面新鲜时白色或微带蓝色。茎粗壮,圆柱形,长达30m,有三角状皮刺,初有柔毛,后渐变无毛。掌状复叶有3小叶;叶柄长达30cm,密被柔毛;顶生小叶倒卵圆形、倒卵状椭圆形,长6-12cm,宽4-2cm,或更长而宽,侧生小叶片较小,斜卵状椭圆形,偏斜,先端渐尖,全缘,表面稍有柔毛或近无毛。雄花序长可达50cm,穗状花序排列成圆锥状,密被绒毛;雄花外轮花被片小,内轮较大而厚;雄蕊6,有时不全发育。蒴果三棱状长椭圆形,硬革质 ,长3.5-7cm,宽2.5-3cm,密被柔毛;种子两两着生于每室中轴顶部,种翅向蒴果基部伸长。花期4-5月,果期7-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