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细辛
导读:
《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细 辛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有北细辛与南细辛之分。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根灰黄色,叶绿色,气甚芳香,味辛辣而麻舌,习惯以此为通用正品。《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鎊”。《伤寒论》入6方次,《金匮要略》入16方次。
1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3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某萸生姜汤。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治“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咳、胸满”者(十二)。
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35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352)。
以上六方,“咳”者4方,“寒”者2方。凡治“咳”方,细辛配姜、五味子。治“寒”方,细辛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所谓“寒”,除表示局部寒冷以外,尚是仲景对一种特定证候的概括,如“服汤(小青龙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27),“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十),提示“寒”必有口不渴、小便色清、大便自利、腹痛身痛或骨节冷痛等。而“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最简方(3味):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301)。所谓少阴病,即“脉微细,但欲寐”(281),“恶寒而踡”(289),“小便色白者”(282)。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十)。据《金匮要略》“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十)之说,可见本证尚有“恶寒”和“不欲食”等。可见,“恶寒”也是细辛的主要主治。
次简方(4味):赤丸。
赤丸治“寒气厥逆”(十)。“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所谓“寒气”,是胸腹冷痛之谓。其理由有二,第一,赤丸中的细辛、乌头多用于疼痛。如治胁下偏痛的大黄附子汤中就有细辛、附子;第二,赤丸方后服法有“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四),所谓的“知”,就是疼痛缓解之谓。《金匮要略》中因“不知”而稍增加的方剂,尚有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九)的赤石脂丸与治疗“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十)的乌头桂枝汤,此两方的适应证都是疼痛。于此可以推测,赤丸所治之证除手足厥冷外,应有胸腹疼痛。同时提示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加味方:真武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白术散、防己黄芪汤。
真武汤条下有“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316)。
桂苓五味甘草汤条下有“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十)。可见干姜、细辛、五味子用于“咳”。此与最大量方中的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等方证用法相同。
白术散条下有“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二十)。吐为半夏主治,痛为细辛主治。
防己黄芪汤条下有“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二),陈寒,即久寒;下,指腰以下。下有陈寒,即腰以下经常冷痛的意思。
2
仲景方根
细辛附子:主治身体痛或腹痛见恶寒者。如恶寒无汗者,加麻黄,方如麻黄细辛附子汤;如腹痛而大便秘、食欲不振时,加大黄,方如大黄附子汤;如胸腹痛甚剧时,附子改用乌头,加半夏,方如赤丸;恶寒、全身困重、心悸气短而脉缓者,加麻黄、桂枝、甘草等,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细辛干姜五味子:主治咳逆上气而痰多清稀者。如喘而胸满,恶寒者,配麻黄、半夏等,方如小青龙汤;如喘而腹胀、舌红有汗者,配麻黄、石膏、厚朴等,方如厚朴麻黄汤。如咳逆上气而心悸动者,配茯苓甘草,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如全身困重、腹痛腹泻、水肿而兼见咳逆上气者,则配附子、白术、茯苓、芍药等,方如真武汤(加减)等。
细辛桂枝当归芍药甘草:主治恶寒不渴而四肢骨节冷痛或头痛、胸痛、腹痛者。方如当归四逆汤及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3
药证发挥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兼治咳、厥冷、疼痛者。
所谓恶寒,指患者恶寒喜暖,四肢厥冷,患者往往虽夏日而厚衣,或稍受风寒则冷气入骨、全身拘急不适。所谓不渴,指口不干渴,唾液清稀且量多,甚或自觉口内有冷气,唾液咽下也觉冰冷。凡恶寒不渴之人,多精神不振,喜卧懒言,小便清长,脉象或缓或迟。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著者称为“细辛舌”。以上为使用细辛的必见证。或咳者,痰液清稀量多,或多泡沫,或有清涕如水;或厥冷者,则四肢冷且痛,遇冷尤剧;或痛者,多为头痛、身痛、腹痛、胸背痛以及咽痛、齿痛、目痛等。
细辛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液必清稀;治疗四肢厥冷,多配当归、桂枝,其舌质必淡红;治疗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细辛主治与附子相似,两者均用于恶寒而疼痛者,但附子能回阳救逆,用于脉伏不出时,而细辛只能化饮,不能救人于危难之际。细辛证必有水,如痰涕清稀,或舌苔水滑,精神状态较好;附子证则必有寒,如关节拘急疼痛、恶寒、精神状态较细辛更委靡。
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细辛与芍药均能止痛。细辛主治寒痛,芍药主治挛急之痛。结合后世经验来看,细辛多用于牙痛、头痛等神经性疼痛;而芍药多用于肌肉性疼痛,如腰腿痛腹痛等。
仲景用细辛,入汤剂量大,多用2至3两。入丸散剂量小仅1两。后世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源于宋代陈承著的《本草别说》,其所指者也是细辛末。但对此,后世许多医家也有不同意见,如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中有这么一段话:“宋元祐陈承谓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近医多以此语忌用,而不知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何不可多用方书之言,类此者不少。学者不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入矣”。但从仲景用药来看,细辛粉末不可大剂量,量大必须入汤药。另外,从仲景细辛配伍来看,配附子、乌头量小,多在2两以下,如真武汤仅1两;配干姜、桂枝等则量大,多为3两。
细辛适用于恶寒口不渴者,如身热汗出口渴者,舌红少苔者,干咳无痰咽痛者,四肢厥冷而心胸烦热者,细辛当慎用。
4
常用配方
(1)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6克,茯苓12克,甘草9克。(《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应用: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气管炎、慢性气管炎等见恶寒不渴而咳喘、痰多清稀者。大便溏、舌苔白滑有齿痕者尤为适宜。
(2)细辛6克,川芎10克,麻黄6克,附子10克。(《普济方》细辛散)
应用:本方主治头痛如劈,无汗恶寒,脉沉紧者。一些神经性头痛、脑病可用之。
(3)细辛9克,当归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15枚。(《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应用:头痛、关节病、冻疮、雷诺氏病、痛经、心血管病等见局部疼痛、遇寒冷加重、舌淡苔白、脉细者。
(4)细辛9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麻黄9克,甘草9克,桂枝9克,半夏9克,芍药9克。(《伤寒论》小青龙汤)
应用:本方是散寒化饮方,主治咳而微喘,恶寒不渴,吐涎沫者。患者多恶寒,特别是背部怕冷,无汗或不易出汗;不思茶饮,毫无渴感;咳吐痰液凊稀,痰涎较清稀而且量很多,形如泡沫或蛋清,黏稠度低,色较透明,落地如水;或鼻涕多如清水。其人舌苔多见白滑。本方多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花粉症等。本方证见有烦躁、口干者,可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如患者瘦弱、心悸者,可去麻黄。
5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细辛能提出依附津液之风寒,不能使津液复其常,且不能使津液中气不随提曳以出。故其治咳每与五味子、干姜为耦”。
《药征》:“细辛主治宿饮停水也。故治水气在心下而咳满、或上逆、或胁痛。”
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上)
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下)
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芍药
3、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三甘草
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四大枣
5、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麻黄
6、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六附子
7、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七乌头
8、张仲景50味药证之八干姜
9、张仲景50味药证之九生姜
○
○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