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史欣德 | 受盛之官---小肠

史欣德 | 受盛之官---小肠

上两期我们介绍了六腑中的胃与胆,今天谈另外两个腑,即小肠与大肠。

小、大肠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脏器,有一点现代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小肠与大肠位于腹中,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小肠上与胃之幽门相接,下与大肠相连。
食物经胃初步消化后,下传至小肠,在小肠内经胰腺、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作用,以及小肠运动的机械作用,最后变成可被小肠粘膜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下传至大肠,大肠进一步吸收其中的水分,剩余的糟粕形成粪便。

。。。

。。。

中医眼中的大小肠功能,虽然不像现代医学描述的那样十分详细,但总体上的认识非常相似,当然也有一些特别之处。
二千年前的古代医家就说:“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认为小肠盛纳由胃熟腐后的饮食物,在小肠的作用下,将食物转化成“精微”与“糟粕”两大类。
习惯上中医将“精微物质”——也就是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统称为“清气”;“糟粕”——也就是食物残渣和多余的水分——称为“浊气”。
“清气”通过脾的吸收、运化作用,上输于心肺,布散全身;而将“浊气”的一部分(食物残渣)下传于大肠,另一部分(多余的水分)下传至膀胱,形成小便。

这过程,中医用简单的四个字概括,即“分清泌浊”。
小肠如果有病,则清浊不分,水液与糟粕不能各走其道,混杂而下,本该吸收的营养精微物质、水分却与食物残渣一起下传大肠,以至大便变稀,次数增加,同时,因水液偏走大肠,至下传膀胱的水液减少,出现小便短少而黄赤的症状。

所以,中医临床凡遇到腹泻病人,均要详细询问其小便情况,如果腹泻同时小便明显减少而且色黄赤,多认为病在小肠,可以用“利小便”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类型的腹泻,称“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往往取得很好的疗效。

有一种随处可见的草药叫“车前草”,种子叫作“车前子”,是中医常用的清热利尿药,能治疗尿频、尿急、尿痛,即尿路感染一类的疾病。自古就有医家用这味药治疗腹泻。
由于车前子安全无毒,味不苦,所以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腹泻。有报导用车前子30g,纱布包,水煎,稍加白糖,频频饮服。治疗轻症(无明显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小儿腹泻69例,结果:服药1天治愈26例,2天治愈36例,3天治愈1例,无效6例。也有报道用单味车前子炒焦研末,1岁以内小儿每次0.5g,1~2岁每次1g,1日3~4次口服,治疗小儿夏季腹泻,同时小便黄赤者。
从上可知,小肠有病会影响水液的分布,故有“小肠主液”之说。小肠的病,中医主要是通过小便来进行观察,也就是说,有些小便的疾病,会认为病在小肠。
如小便或涩或痛,色黄赤,或混浊,或尿血,同时有心胸烦闷,口舌生疮,失眠等症状时,中医认为是“心经之火,移于小肠”所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为火脏,其火易旺,心火常常影响小肠的分清泌浊功能,所以会出现小便的改变。治疗上要采用清心降火的方法才会取效。如中成药“导赤丸”。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THE END--
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中医文化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