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德教授 | 说明书之外的中成药
前面分享了史欣德教授从五脏六腑对应的部分中成药,今天开始我们一同在群里来学习史欣德教授的《100首中成药临床巧用与解说》。
史欣德,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经方理论、教学与临床研究。善用经方,活用时方,强调“方证对应,以药测证,以味选方”等,对古方再认识与临床运用方法上有研究。对发热性疾病、老年心脑血管等各种慢性病、急慢性(顽固性)咳嗽、血管神经性头痛、妇科杂病、过敏性鼻炎等的中医治疗经验丰富。为建国以来方剂集大成著作《中医方剂大辞典》副主编,《皕一选方治验实录》、《100首中成药临床巧用与解说》等著作主编,颇受学生及临床医务工作者欢迎。
100
中成药
首
“中成药”,以其安全有效、性能稳定、携带服用方便、经济实用而备受中西医工作者与患者的青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等文献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正式批准生产的各类中成药达4000余种,数量虽多,其中不乏改变剂型、作用大同小异的重复品种。
笔者发现,临床实际运用中,品种历史悠久(多为古代经典名方)、影响广泛(家喻户晓)、适应病证多、常用频用、疗效肯定、易购易得的中成药约100余种。
数量虽少,但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真正能用对、用好、用活这些中成药的并不多;而该用不敢用,或误用、错用产生种种不良反应的情况却常能遇见。
< 学习目的 >
1、经典中成药是治疗中医范畴的“病”
中医治病重在治人,用药的依据是凭借望、闻、问、切四诊后得出的“证”,而非西医范畴的“病”。而一个经典中成药,特别是古代名方制成的中成药,是治疗中医范畴的“病”,即“方证”。
如“补中益气丸证”,是针对“中气下陷”的古代名方,其用药关使指征是“四肢修息乏カ,同气嘴,自汗,脉浮大无カ或微细软弱”,当感冒发热、内脏下垂、慢性肠炎、慢性尿路感染、女子漏、神经性耳鸣、口腔溃、麻疹、痔疮等内、妇、五官、皮肤等多科疾病出现以上特征者,实际都可使用。若不明这种中医治病原理,又没有详细说明,则很难用对、用活。
2、对说明书以外的病证不会用或不敢用
多数中成药的说明书过于简单,市售的中成药相关图书虽多,但大多为手册类、辞典类,介绍的中成药品种很多,实用性及深度不够,很难指导人们灵活、正确选用。
如,“补中益气丸”说明书的功效主治项,只有简单的“补中益气,用于体倦乏力,内脏下垂。”对说明书以外的病证就不会用或不敢用。
3、给患者说明书外的依据
同样因为中成药说明书的间题,中医师在开中成药给患者时,也经常会遇到种种尴尬的情况,需要对患者作很多解释,感觉非常无奈。
如用六味地黄丸治疗小儿便秘,用遭邊丸治疗颈椎病的肩颈痛,用气滞胃痛颗粒治疗女子月经不调,用补中益气丸治疗寿疮等,都需要反复向患者说明不要看说明书,选用的原因是根据中成药中药物成分的作用。
4、市面相关图书指导性、实用性及深度不够
多数中成药的说明书过于简单,实用性及深度不够,内容似药典。对中成药的作用原理、适应证、变通运用方法、禁忌证的介绍仍未及详悉周备,故其指导性、实用性不足。
5、少而精、精而细
鉴于上述情況,史欣德教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运用中成药的经验体会,本着“少而精、精而细”的原则,选择用药历史悠久临床常用、疗效确切、运用体会较深的中成药,编撰一册精选的、实用的生动的中成药集,深入浅出,以便能更准确、更灵活地用好中成药,使广大医者、患者得益,蒙受传统中医的恩泽。
< 适合人群 >
医疗行业从业者和资深爱好者:对经典中成药的选择能够更精准,更灵活。对说明书以外的病证更放心大胆的使用。更弥补了市售中成药的不足,更具指导性和实用性。
中医小白,初学者:平时使用有更强的指导性。在有限时间对于记忆成千上百的中药、方剂是有很大的困难的,而记忆中成药相对快很多。是西转中学生和小白爱上中医的一条捷径。
全书选择经典中成药100首,按西医功能系统为主,分为11大类,每类以中成药名首字笔画为序排列。书后附4个索引,即病名索引、症状索引、中成药名笔画索引、中成药名拼音索引。正文部分有以下12项内容:
中成药名、药品性质、方剂组成、剂型用量、适应人群、用药指征、适应病证、巧用活用、注意事项、类方鉴别、医案举隅、附录。
学习群以语音+文字+图片方式分享
群内依据新增人数不定期分享中成药
欢迎进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