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而知之谓之神 |
中医诊断的根本源于中医基础理论,所谓“望诊”,即医者运用视觉,对人体全身和局部的一切可见征象以及排出物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以了解健康或疾病状态。
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情况以及排泄物、分泌物、分泌物的形、色、质量等。现将望诊分为整体望诊、局部望诊、望舌、望排出物、望小儿指纹等五项叙述。
1
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神以目光、面部表情和精神意识活动为重点,是判断临床预后、生命活动的重要环节。一般分为“有神”、“无神”和“假神”三种。
1、有神(得神)表现为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提示正气充足,精神充盈,为健康或病轻。
2、无神(失神)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较重,预后不好。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晦暗,突然颧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这是由于精气衰弱已极,阴不敛阳,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因此称为“假神”,俗称“回光返照”,或“残灯复明”。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使临终前的前兆。
2
望诊判断的是“寒热虚实”
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医学体系,事实上,中、西医的临床诊断差别也是非常巨大的!有人质疑,只是通过外表看一看,就可以知道患者是得了“高血压”还是得了“糖尿病”?
其实,中医望诊判断的是中医脏腑功能的“寒热虚实”,是判断身体阴阳平衡状况,是判断一个人到底是何种“证型”。如果不通过临床检查,比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当然是不可能判断西医诊断的,但是,中医诊断的关键,是通过中医理论辨证论治,也就是强调“辨证”来判断“证型”,而非到底是什么“疾病”!
3
望诊标杆性人物——黄煌教授
黄煌教授十分注重望诊,如桂枝体质、大黄体质往往一望便知,更细节的如柴归汤体质(黄脸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体质(长脸、眯眯眼)、大柴胡体质(肩宽、颈短、体壮)等等。配合图片更加形象(见《中医十大类方》)。望诊所得信息量最大。
4
看照片辨证太邪门
人们找中医看病,往往希望自己遇到的就是神医,而很多江湖游医或者欺世盗名的骗子往往正是抓住人们这种心理,既然普通的中医都会望闻问切,那么如何才能“与众不同”,“标新立异”才能凸显医术“神奇”。
中医临床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和参,望诊只是其中一种诊断方法,并不能提供全面的身体信息。即便是只谈望诊,神、色、形、态、舌象、络脉、皮肤、五官九窍等各部分情况不同,反应的疾病信息也是不同,只看面相、舌象来诊病开药,如此做法并不是真正的中医“辨证”。 中医四诊是一个整体,随着医学工作者经验的积累,四诊所能获到的信息将会不断增加。
扫码进群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