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到底分不分科,这种纠结何时了?

中医到底分不分科,这种纠结何时了? |
中医诊病要分科

传统中医分科始于周代。据《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当时医学已经分为“疾医”(相当于内科)、“疡医”(相当于外科)、“食医”(相当于营养科)、“兽医”四科。在周朝以前不仅医学无所谓分科的问题,甚至于连医学和巫术也是混在一起的。从周代的医学分科来看,医学的发展已有相当水平,以致于需要有进一步的专科分化来各司其职。但是这种专业分化,只限于官方机构,民间医师则不在其例。例如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就是一位身怀多种绝技的全科医家,汉代的张仲景、华佗等也都是精通各科病治的全科专家。

至唐代,我国出现了规模庞大的正规医学教育机构——太医署,下面分设医学部与药学部。医学部设置四大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之下又设有“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和“角法”(拔火罐等外治法)五种专业。各专业又分别规定了学习的年限和所习教材,可见其分科设置之细。

宋代的医学分科调整为“大 方脉”(内科)、“小方脉”(儿科)、“眼科”、“风科”(治疗各种由“风”引起的疾 病)、“疮肿兼折疡科”(外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 书禁科”等九科。

元代又发展为“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 “祝由科”、“禁科”等十三科。明代也分十三科,与元十三科相比,少了风科、杂医和禁科,增加了“伤 寒”、“按摩”两科,并将金疮肿科分为“金镞科”和“疮科”,其余仅少数名称略有变动而已。

清代初期,在明代分科基础上增设了“痘疹科”,取消了祝由科,按摩也不设专科,并将金镞分属于疮疡科和接骨科而为十一科。

至康熙时,又将痘疹科归入小方脉、咽喉口齿共为—科而成九科。道光二年,清廷以针灸坦胸露腹,有伤礼教,着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一科,加上嘉庆年间正骨科划出太医院,归“蒙古医生长兼充”而减为七科。光绪时又将伤寒、妇科并入大方脉,只剩下大方脉、小方脉、疮疡科、咽喉口齿科、眼科五科了。

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分科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调整,显得更加科学合理。现在一般设有内、外、妇产、伤骨、儿、眼、耳鼻喉、针灸、推拿、气功等科。近来许多医院外科中又分化出皮肤科和痔科,内科中设置各种专科,如肿瘤、心血管病、肝炎等,又多是结合西医病名设立的。中医分科设置基本内容如下:

内科包括外感病、内伤病两大类。如伤寒、温病等传染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属外感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诸般病证均属内伤病。治疗方法以内服丸、散、汤,冲剂为主。

外科是与内科相对而盲。明代汪机《外科理例》说:“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古代凡病生于体表,肉眼能诊察到的疾病如痈、疽、疖、疔、丹毒、流注,以及眼、耳、鼻、唇、肛门、皮肤等部位的疾患和损伤 等都属外科范围。治疗常常以外敷、局部手术为主,辅以内服药物。近来由于皮肤科、痔科从外科中分化出来,加上早就从外科脱离出来形成专科的五官科、眼科等,外科的范围就比较狭窄了。

妇产科是根据妇女生理功能及病证特点进行防治的一门专科,内容包括月经病、带下病、胎孕期疾病、产期产后疾病以及不孕、阴挺、脏躁等妇女杂病。

小儿科是针对小儿生长发育阶段不同于成人的特点,预防和治疗小儿生长发育各阶段出现的各种病证。主要治疗发热、伤风、温毒,惊风,疳积、吐泻、伤乳伤食以及五迟、五软等发育障碍病证。

骨伤科主要治疗由跌打闪挫金刃等外伤引起的伤筋、脱臼,骨折等病患。

针灸、推拿、气功都是以治疗手段命名的专科,运用于各科病证的治疗。针灸又有针法和灸法之分。针法用特制针具刺入适当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根据不同的针法,有一般针刺及芒针、烧针、火针、水针、穴位埋线等不同;根据针刺的部位,又有手针、 耳针等区别。灸法是用艾绒烧灼某些穴位,以温通气血、扶阳却寒。有直接灸、间接灸、雀啄灸等区别。针和灸常结合使用。此外,拔火罐也属本科范 围。推拿则是运用一定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或穴位,以疏理筋脉,调和气血,解挛除痹。视对象不同又有成人推拿和小儿推拿之分。成人推拿手法有二三十种,可归纳为摆动、摩擦、振动、挤压、叩击以及运动关节六大类手法,一般用手治疗筋骨痹痛最为有效。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为推、揉、 按、摩、掐、捏、运诸法,手法较轻,可治小儿吐泻伤食、发热、咳嗽、遗尿、痿痹等多种疾患。

气功是在古代吐纳导引静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医专科。主要通过自我锻炼(调神、调息、调身)来充养元气精神,协调阴阳,祛病延年。分为发放外气替人治病及内功锻炼强身却病两类。至于眼科、耳鼻喉科等皆以局部病理表现为主,运用内服外治的方法 加以治疗的专科。从外科分出的皮肤科疾患虽病变表现在皮肤外表,但与全身情况密切相关,包括因气候、药物、饮食、血燥等各种原因造成的风、癣、疣、疹等多种疾患。痔科则专指肛门部疾患,如内痔、外痔、内外混合 痔、肛漏、肛裂等。

总之传统中医分科,有他的历史渊源和时代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相信中医必然重回返璞归真。

中医治病不分科

现在人们多用西医思维来看待中医,西医分科非常细,所以就认为中医也要分的,其实中医是不分科的。

几千年来,中医药保障了祖辈人的身体健康,延用至今,医治了无数的疑难重症,成为祖国文化的瑰宝。从古至今,众多中医大家坐堂行医,都是内外妇儿兼治的。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概全了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司马迁在《史记扁鹊列传》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妇科医生);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耳鼻喉科医生);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儿科医生)”,就说明了扁鹊是个内外妇儿兼通的良医。

中医治病不分科,是基于中医的理论体系所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医区别于西医的特点是中医对于具体病证的宏观认识,天人一体、藏象一体、形神一体,所以说,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原则。中医治病看的是证,无论什么病,只要符合这个证,就可以使用同一方药,这就是异病同治。反之,同一种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证型不同,就要选用不同的药方来治疗,这是同病异治。辨证论治,辨的就是“证”,有是证,用是药。这就避免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疗局限,所以说,中医治病求的是本。

而西医认识疾病是从微观入手,从人体组织器官、血管神经等来研究疾病,面面俱到,越搞越庞杂,科室就越分越多,结果是少了不够用,多了也没用。

从事中医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治本病愈他病。就是说治疗病人主述疾病的同时,其他的疾病也得到好转或治愈。这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曾有一例失眠的女性患者,38岁,长期失眠,辨为心脾两虚。应用归脾丸加减方治疗后失眠明显好转。两个月后患者再次以他病来就诊述,半年的脱发也好了。失眠和脱发本无关系,但在中医看来,二者均为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这一证型的症状表现,因“发为血之余”,血气不足,发失所养,当然患者在失眠的同时是可以出现脱发的。通过治疗,脾虚改善,气血充足,失眠与脱发也就能得到治愈。另一阳虚型便秘的老年患者,在应用中药改善便秘的同时,多年的双膝关节冷痛感明显减轻,因为病人的便秘与膝关节冷痛皆是由于阳气虚弱,推动无力,不能温通足膝经络所致,故温阳补气后二症得减。从这里我们就能知道,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治疾病就是立足于整体观念,立足于证候病机来解决问题的。

中医治病,调整的是气血阴阳。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脏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阴阳虚实,邪正消长,进而辨证论治,达到阴平阳秘,使机体趋于康复。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应该是杂家,他的临证是不分科的,也就是说好的中医治病,不会只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百病皆有法有方,可医可治。

那种依仗手里的几个祖传秘方或偏方,借助媒体渲染,专治某些绝症的所谓中医专家,绝不是功夫到家的中医。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大夫,他治疗的每位患者都应当是一种创作,而绝不是临摹。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