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感冒怎么办?看这里,两个古方就搞定!
#感冒#风寒感冒#古方
,
了解更多中医药文化
“阿嚏!”“阿嚏!”“阿嚏!”天气渐渐转凉,最近感冒的小伙伴是越来越多了。
当下这个季节,天气渐凉寒气渐盛,正是感冒高发期,特别是风寒感冒。我身边也有一个朋友最近就中招了,又是打喷嚏又是流鼻涕,说话都带着鼻音,根本不能愉快的生活工作。相信屏幕前也有很多小伙伴正在被风寒感冒困扰着,所以今天我们就打算来跟大家聊聊风寒感冒,分享两个对付风寒感冒特别有效的古方。
什么是风寒感冒?
感冒这件事,在我们生活中那真的是常见的不能再常见了,遇见感冒时,绝大部分人都会第一时间先判断一下自己是“冷感”还是“热感”,也就是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然后再来对症下药。 现在这个季节,是风寒感冒高发的阶段。这几天,全国各地都在降温,前一天还是二十多度的艳阳天,一觉醒来发现天阴了下雨了气温直降十几度,自己却还开着窗户盖着薄被,于是就顺利的被风寒感冒缠上了。
在中医里,风寒感冒分为表虚证和表实证,虽然都属于风寒感冒,但是症状不尽相同,治疗的方向也不一样,要是用错了药,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如果不小心得了风寒感冒,一定要辨证施治。
两个古方,搞定风寒感冒
那么遇上了风寒感冒,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中医里,治疗风寒感冒,得以辛温解表为主。有两个非常经典的古方,一个可以对付表虚证,一个可以对付表实证,这两个方子就是《伤寒论》里的桂枝汤和麻黄汤。 桂枝汤:用于风寒表虚证,主要症状是头痛发热、出汗、怕风、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组成是这样的:桂枝9g、白芍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3枚。
风寒感冒这个病,说简单点就是外界的风寒攻击了我们身体的肌表,也就是用来抵御外邪的最外界的身体表层。然后我们肌表这一层护卫军没有能抵抗住外邪,让风寒成功的侵入了身体,所以导致了感冒。 而桂枝汤里面的桂枝,是成千上万种中药材里最克风寒的一种药材。它就像是领头的将军,能够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另外桂枝还可以调动我们身体里的气血,让气血到达被攻破的身体表层,以此来抵御外邪,这就是解肌。外邪抵抗住了,内部已经有的风寒之邪它也没忘记,桂枝本身就是温辛性质的药材,阳气特别足,这股子阳气,正好可以化解寒邪。
然后就到白芍登场。相比起桂枝,白芍性子要更温和,它更像是后勤部队,不和风寒之邪正面硬杠,但是能在后方为身体源源不断的提供动力,因为它可以养血调经,平肝止痛。而且白芍的性质微寒,对桂枝有一定的制衡作用,这样可以避免桂枝的性子太冲,不小心殃及无辜。 将军可以只有一个,后勤部队哪儿有只有一个人的说法?所以对付风寒感冒的这个后勤部队,不能只有白芍,这时候就需要甘草、生姜和大枣来支援了。 这三味药材,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脾胃很友好。
生姜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它一边可以辅助桂枝,把体表体内的寒邪统统赶出身体,一边可以能温暖脾胃,配合芍药、甘草和大枣把脾胃养好。同时,因为风寒感冒导致的咳嗽、咳痰等问题,它也能解决。
甘草、大枣味甘,甘味入脾,脾主统血,所以它俩能很好的养护脾胃。而且大枣还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气血养好了,我们身体的“卫气”也就是抵抗力自然会好起来,另外甘草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这里要注意,桂枝汤的喝法是很讲究的。首先煎煮好的药汁要放到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再喝,喝完30-40分钟左右,再喝点热粥,这样可以借助水谷精微的力量,让中焦更有力量驱逐寒邪,喝完热粥之后最好再盖好被子捂一下,捂到微微出汗即可,不要大汗,这样能让身体里的寒邪更彻底的排出身体,同时也能避免风寒感冒复发。在喝桂枝汤的期间,一定要记住禁止食用生冷、油腻、烟酒等食物,饮食要清淡。
麻黄汤:用于风寒表实证,主要症状是恶寒发热怕冷,不出汗但喘息,头痛身疼。 麻黄汤的组成是这样的:麻黄6g、桂枝4g、杏仁9g、炙甘草3g。 其中麻黄味苦性辛温,能够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是肺经专药。风寒是外界寒邪侵袭了身体,寒气要用阳气治,麻黄正好能调动我们身体里阳气,让阳气来发汗解表,同时宣肺平喘。 风寒表实证有一个特别明显的症状,那就是全身疼痛,随便动一下碰一下都疼,这就是风寒搞的鬼。这时候需要用温经散寒的桂枝来加强发汗解表的功能,让风寒赶紧散出去,这样就能除去身上的疼痛。 前面两味麻黄和桂枝都是往上走的药材,但是风寒表实证里有个喘息,是肺气上行而导致的,所以要配上能够降肺气、散风寒的杏仁,同麻黄一宣一降,这样才能更好的解郁平喘。
炙甘草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来是可以宣降调和麻黄、杏仁,二来能够缓和麻黄、桂枝峻烈的性子,避免喝了之后出汗过猛损伤正气。 这碗麻黄汤,开表逐邪发汗三效合一,是对付风寒表实证的不二良方。 被风寒感冒困扰着的小伙伴,记得要辩证一下,看看自己是表虚症还是表实证,然后对症下药哦!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文中图片来源于摄图网并已授权,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使用。
◎郑重提醒:本号提到的方子,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切勿盲目试用,由于每个人身体有差异,是否适合请找医生诊治开方,擅自使用者责任自负。
既然在看了,就点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