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痔疮君!内服+外用,解决你的难言之瘾。
#痔疮
点击下方关注公众号
请您阅读完文章后在最下端点击“点赞”、“在看”,如果文章对你有帮助,记得分享给您的好朋友,一起传播中医药文化,共同享受健康生活!我们期待着您的积极参与,谢谢!
别忘了哦~痔疮这个疾病很是常见,“十人九痔”,“有痔不再年高”,这些趣味之言充分的道明了痔疮的高发病率,无论男女,不论老少,都可能有程度不同的痔疮。
我有一个朋友,深受痔疮折磨二十多年,算是一名资深的“痔友”了,用她的话来讲:“每次痔疮发作的感觉就像是用电钻往屁股上使劲地钻……”
前两天偶然碰见她,她特别高兴地说:“你还记得之前你给我分享的方子吗?哈哈哈。你别说,这痔疮还真是好了,今天就和小伙伴们一起来分享下这个方子。 俗话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不少朋友都深受痔疮折磨,今天咱们就来说说痔疮这个“磨人精”到底要怎么解决!
为什么会长痔疮?
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痔的发病原因,不单纯是局部因素,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体阴阳失调,加之外感、内伤、六淫、七情等因素所致,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不节:饮食过多、过饱或食用肥腻炙怪品,或大量饮酒及食用辣椒、姜、葱等刺激性食物,容易生湿积热,湿热下注肛门,使肛门充血灼痛,引发痔疮。
(2) 便秘:久忍大便,大肠积热,是痔疮发病的一个原因。
(3) 劳累过度:久坐则血脉不行,久行则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久坐久行,劳累过度,使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而生痔疾。
(4) 久病:久泻、久痢、久咳,易使气血亏损,气虚下陷,而生痔疮。
(5) 感受外邪:《金匮要略》指出:“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可见感受寒邪、热邪均可发生痔疾。古人又指出痔因“皆是湿热风燥四气所伤,而热为最多也”之说。
(6) 妇人妊娠、月经不调:妇人妊娠、月经不调,易致关格壅塞,经血流溢渗漏于肠间,而诱发痔疮。
(7) 遗传因素:《薛氏医案》中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或母腹中受热也”。表明痔疮与遗传有关。
(8) 情志因素:中医很重视七情致病,因此有喜伤心、怒伤肝之说。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结积成块,易生便血。
(9) 房事过度:《诸病源候论》中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所致”。古人又有“忍精不泄而致痔漏”之说。
(10) 脏腑虚弱:脏腑虚弱,加之外感风湿,内蕴热毒,而致气血下坠,结聚于肛门,易生痔疮。
咱们知道,痔疮一般有内痔、外痔以及内外痔都包含的混合痔,中医认为长痔疮的原因有很多,比方说中气下陷、湿热瘀阻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湿热瘀阻。 湿气阻滞气血运行,产生湿热,湿热反过来灼伤经络,这些湿浊瘀血总得有个出口吧,但是无奈由于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瘀血排不出去,全都堵在了肛门,久而久之这些瘀浊只能在屁屁的位置“驻扎”下来形成痔疮,时不时还在这里闹出点“动静”,真的让人“痛不欲生”!
长痔疮怎么办?
说了这么多,痔疮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痔疮的治疗说简单也不简单,说难吧其实也有路可走,关键在于保证肠道湿润、排便通肠和祛除湿热“永绝后患”,要想完全“降服”痔疮,内服外用一个都不能落下。
01
先说说内用的吧,即将要说的这个方子不仅仅拯救了我的朋友,还“造福”了很多的“痔友”,它的治疗核心是清热通便、消炎止痛。
方中用到了药性往上走、味辛性凉的柴胡和升麻来升举阳气、上提肛门和直肠,除此之外,这两味药还能帮助机体排泄一部分湿热,既能将痔核往里收,又能祛除湿热! 方子里面还用到了大黄和黄芩,大黄可以称之为“通便神器”,它可以用于泻热通肠、逐瘀血通经络以及清热解毒,再搭配上能清热又能止血黄芩,积攒在体内“垃圾”就可以统统排出去啦。 最后还有两味药,一味是当归,用来补血润肠同时活血化瘀;一味是甘草,不仅能清热解毒、止痛,还可以防止大黄和黄芩泄泻过度损伤人体正气,调和诸药。
全方一共六味药材,是一个著名的日本汉方——乙字汤。
完整的方子组成是这样的:柴胡4克、升麻1.5克、大黄3克、黄芩3克、当归5克、甘草3克。
此方饭前冷服即可,一般4~5剂就能看到效果。
02
说完了内服的,咱们再来聊聊外用。 说到外用的痔疮“神药”,想必非马应龙痔疮膏莫属。 它的组成成分为麝香、牛黄、珍珠、炉甘石(煅)、硼砂、冰片。 麝香用来活血通经、消肿止痛;牛黄能够清热解毒;珍珠在这里发挥的是解毒生肌的功效;炉甘石也是常用的收湿、止痒、敛疮、解毒的药材;硼砂不仅能清热,解毒,还能防止肌肤腐烂,最后加上冰片增强止痛的效果。
内服乙字汤,外用马应龙软膏,控制上厕所的时长,及时处理便秘问题,再配合平时多运动、饮食均衡、保持心态乐观,痔疮的问题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今天的第二篇内容由葫芦哥给您分享一个有效应对多种妇科炎症的妙药,朋友们一定要去看哦!
祝您健康
◎文中图片,未经许可请勿擅自使用。
◎郑重提醒:本号提到的方子,仅供学习和交流使用,切勿盲目试用,由于每个人身体有差异,是否适合请找医生诊治开方,擅自使用者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