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为什么名医的方子都那么小?

为什么名医的方子都那么小?

自古张仲景先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到明朝时期李东垣的《脾胃论》,再到清朝黄元御的《四圣心源》、和近代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

里面经过上千年验证和流传至今的古方,大多都只有6-8味药,有的甚至只有2味药。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方子,在这些神医手中简直神功盖世气壮山河,用起来出神入化,看着却又朴朴素素。

就拿民国时期的彭子益和张锡纯两位先生来说,他们书中记载的方药,都简单易用,安全高效。比如彭子益先生治疗温病最喜欢用的是乌梅白糖汤,张锡纯先生治疗虚劳咳嗽最喜欢用的是一味薯蓣饮(薯蓣即怀山药)。。。都是再简单不过的平常食材,可是在他们的手中都变成了神药。

之所以能达到如此的境界,除了医生对病情的准确诊断以外,还有他们对药物性味归经的深入了解——什么药是走什么经,什么药是往上升的,什么药是往下降的,什么药收,什么药散。。。他们好像都能看见似的,比现代医学的药物实验结果都还要精准。

所以这些医生就有本事常常使用单味药和2味药治病,实在是因为对药物认知的功力深厚。

我之前的枕边书是《景岳全书》。。。。

我现在的枕边书是《医学衷中参西录》。。。。

在这本书里,张锡纯先生记载了很多他自己拟定的验方,同时又记载了很多相关医案,供大家参观。看了这些医案,你会发现,我们现在医生开的方子都太大了。。。。

这些神方,基本都是寥寥几味药而已,治愈的疾病却有中风、癫痫、消渴、呼吸困难、浑身疼痛、胃部腹部肿瘤、各种头疼脑热,外带神经病。至于妇科的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恶阻、难产、产后疾病,血崩、闭经等等。。。。真是“随手奏效”。

这些病人的病,绝对都可以称得上是疑难杂症,“屡次延医服药,病转剧增”,大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痼疾,病人也都曾多次求医问药,不但治不好,还被其他医生判了死刑。可是后来到了张先生这里,却都被治好了,不管是即脱之急症,还是长期慢性病,基本都是“连服数剂痊愈”。

这些病人也通常不止一两个症状,尤其是多年顽疾的,常常全身上下十几个大小问题,浑身不舒服。可张先生每每用药,就几味。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张先生治疗的不是症状,而是症状后面,引起症状的原因。

我们现在开的药方,一般都有15味以上。有的医生喜欢开大方子,里面甚至有30-40几味药。常常连医生自己也搞不清楚方中药物的君臣佐使,因为他们不是按病因开药的,他们是在根据症状用药。

比如看到头痛,就写上几味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看到还有腹痛,再加上几味消积导滞止腹痛的药,看到大便秘结,再加几味通便润肠的药,看到月经不调,再加几味温经散寒调经的药,如果还兼有白带问题,再加几味燥湿清热的药。。。。。。

因为不断地根据症状做加法,所以当然方子会很大。

而张锡纯先生每次断病,必然会清楚地告诉病家你的问题在哪里,要么气结胸中,要么痰热上扰,要么上盛下虚、要么肝肾亏虚。。。。。然后根据这个根本原因用药,至于病人乱七八糟的症状,只是作为病因判断的参考,并不会就每一个症状用药。

一旦病因得到根本解决,那些乱七八糟的症状自然就会随之消失,根本不需要特别用药。所谓“几剂而愈,诸症自除”。

从前有一个妇人,生完孩子后十几天,就开始出现大喘大汗,然后全身发热,咳嗽得特别厉害。家人赶紧地请来医生,医生看后就根据这些症状开了清热滋阴的药+治疗咳嗽的药+敛汗补气的药,结果呢?换了好几个医生都没有治好。

没办法,家里只好差人请了张先生过来。张先生来后,把脉“脉甚虚弱,数至七至,审证论脉,似不在治。”意思就是从脉象看,产妇基本已经没有救活的可能性了。但是张先生仔细想后,觉得产妇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产后暴虚导致的。然后只用了一味药,就是生怀山药。

他让产妇家人用“生山药六两,煮汁徐徐饮之,饮完添水重煮,一昼夜所饮之水皆取于山药中。”然后第二天再按照这个来一遍,结果三日后“诸病皆愈”。

这不仅是因为张先生明确诊断出病人的病源,同时他也深谙山药的药性。“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所以这个看上去已经没救的病,就这么被张先生用一味山药治好了。

没看够?那再一例:奉天高等师范学校有位书记叫张纪三,只有三十多岁,因为感受了时气之毒去看医生,可是医生没有清热解毒,反而引毒下行,导致了张书记自肚脐以下都红肿起来,后来慢慢地溃烂,直至连睾丸都露了出来。

然后小肚子上居然烂出了5个孔,每次尿尿的时候,5个孔都往外面漏尿,那场面实在是惨烈。

这时候中西医都认为治不好了,只能回家等死。可是张书记心有不甘啊,刚刚活到三十多岁而已,才当上领导干部两年,中国梦还没来得及带大伙儿去实现,怎么能就这么死呢,而且还死的这么难看。

于是张书记连夜赶到张锡纯先生那里,跪求救命,张先生一看,安慰张书记:“不要怕,你这个病好治,只要听我的话好好吃药就可以了。”然后张先生开的方子是:生黄芪、花粉各一两,乳香、没药、银花、甘草各三钱,煎汤连服二十余剂。

结果,张领导溃烂的地方全部长出了新肉,把脓排出,这个病就彻底好了。

张先生这么有把握,是因为他深知“黄芪主痈疽、久败疮者,以其补益之力能生肌,其溃脓自排出也。”

而花粉即栝蒌根也,性凉而润,一般用于清火生津,宁肺止嗽。但是当疮疡已经溃烂的时候,和生黄芪、甘草同用,则可以“生肌排脓,既溃烂至深旁串他处,不能敷药者,亦可自内生长肌肉,徐徐将脓排出。”

所以要想当一名好医生,不但医理要明白,对药物的药性也要有很深的了解。讲这两个故事,就是希望大家明白,药方不在大药物不在多药材不在名贵,重要的是用药精准。

因此后面我会带着大家一起了解一些常用中药材的作用,真的非常有必要。其实中药材有趣的地方很多,看看它们被入药的理由,才知道古人的脑洞真是陨石坑啊。

PS:下面这张图是昨天在朋友圈看到朋友转发的,徐医大附院2月7日医院大厅的情景。

“徐医大附院昨天门诊患者9734人次,创历史新高!今天医生、护士、药房、医保、农保、收费窗口甚至行政后勤员工,全体出动,维持门诊诊疗秩序,没有时间喝一口水,没时间上厕所,其中的辛苦希望你我都能感同身受!向可爱的医务工作者点赞致敬!”

还想什么呢?赶紧自己学中医吧,我保证,你把一年中到医院排队的时间省下来学中医,一年后你一定是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买个笔记本,好好的把你的学习心得记下,放在手边,受益无穷啊。

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识别,就可以找到它啦。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