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湖脉学》大揭秘:为什么十二经脉都有脉动点,非要选择肺经呢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对于诊脉这门技术,早在《黄帝内经》时代就已经有了很高深的水平,但不过在那个时代主要使用的诊脉方法为遍诊法,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才发明了独取寸口脉法,而这种诊脉方法一直流传到现在,几千年历史了。
在《濒湖脉学》里,依然推崇的是独取寸口脉法,并指出“十二经中,皆有动脉,惟手太阴,寸口取决”。那么,为什么十二经都有动脉,却要以肺经的动脉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呢?
这一点在《难经》中曾明确指出,“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而李时珍的解释是“此经属肺,上系吭嗌,脉之大会,息之出入”,此句何解?
寸口诊脉的位置是手太阴肺经的脉动点,它上至喉咙,以通呼吸,且主一身之气,“气非呼吸不行,脉非肺气不布”(《医灯续焰》),加之“肺朝百脉”的功能,使得各经脏气的都会汇集肺经,再加上全身营气、卫气以及吸入大自然的天阳之气,都在肺部汇合,所以可以通过通过肺经的脉动点观察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盛衰变化。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使用独取寸口脉法是十二经遍诊法中最为方便的一个。
那么,十二经各有动脉,我们知道手太阴肺经的脉动点,其余十一经的脉动点在哪里呢?手阳明大肠脉动合谷,具体位置在手大指次指歧骨间;手少阴心经脉动极泉,具体位置在臂内腋下筋间;手太阳小肠经脉动天窗,具体位置在颈侧大筋间曲颊下;手少阳三焦脉动和髎,具体位置在耳前;手厥阴心包经脉动劳宫,具体位置在掌上,屈中指环指尽处是;足太阳膀胱经脉动委中,具体位置在膝骨约纹里;足少阴肾脉动太溪,具体位置在踝后跟骨上;足太阴脾经脉动冲门,具体位置在期门下5寸;足阳明胃经脉动冲阳,具体位置在内庭5上寸(足趾次趾陷中为内庭);足厥阴肝脉动太冲,具体位置在足趾本节后2寸是;足少阳胆脉动听会,具体位置在耳前陷中。
看了除肺经之外的其余十一经的脉动点,是不是会感叹,遍诊法太麻烦了。所以,“惟手太阴,寸口取决”是很先进的,也是最切实际的。当然,在诊察寿脉时,除了寸口脉之外,尚需诊察足部的太溪和冲阳二脉;在病危时,诊察生命体征,还需要查看张仲景笔下的人迎脉(颈动脉)。
《内经》遍诊法固然麻烦,但是仲景已经简化了遍诊法,也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里批判当时的医生诊断的弊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实际上,诊脉时,只要精通“人迎”(颈动脉)、寸口(寸关尺)、趺阳(冲阳、太溪)天地人三才脉位,临床诊脉基本上就不会指下茫然。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