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帝内经》病机密码:诸痛痒疮,未必都属于心,至少这3种不是

《黄帝内经》病机密码:诸痛痒疮,未必都属于心,至少这3种不是
《黄帝内经》中,对于病机的理论是高深莫测的,一个病机十九条就包罗万象,气象万千,让很多中医人士对此精深研穷,以期探索隐藏在其中的奥秘。对于中医临床来说,病机的确十分重要,精通病机才能真正掌握疾病的发病与转归的规律。而病机学说也是中医辨证的根本所在,只有真正明白了病机,才能更好的辨证施治。所以,古往今来,大凡学术水平比较上乘的医者都会去深挖病机里的奥秘,这样在临床治病时方能百发百中。在《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一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病机条文,里面的内涵其实很深奥,的确,很多疮疡的出现与心火有着莫大的关系,而且后世临床医学家也的确通过这个理论基础,遣方用药,治愈过很多疮疡类疾病。比如医圣张仲景治疗浸淫疮的黄连粉,又比如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发明的“黄连泻心火”等临床经验,都是“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延伸。

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是不是所有的疮疡都归属于《黄帝内经》“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条病机呢?实际上,《黄帝内经》的这句话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诸痛痒疮,未必皆属于心”。也就是说,这条病机之下,仍然有漏网之鱼,而这些漏网之鱼的病机则不是“皆属于心”,而是另有所属。所以说,诸痛痒疮,未必皆属于心,至少这3条就不是,不妨一起来了解一下。1.湿郁肌肤导致疮疡的还真不完全就是心火的问题,比如饮食失调、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外蒸肌肤,从而出现皮肤红斑、水泡、疮疡、渗液等证。其实这种情况与心火无关,而是湿气郁热而蒸腾肌肤,所以这种情况也无需按照降泻心火的方式来调理,而是应该清热除湿、健脾利水。代表方剂有除湿胃苓汤,药用:防风、苍术、白术、赤茯苓、陈皮、厚朴、猪苓、山栀、木通、泽泻、滑石各一钱,甘草、薄桂各三分。

2.体虚夹痰古人常说,百病多因痰作祟,其实对于疮疡来说,一样存在痰邪作祟的情况,尤其是正气本虚,痰邪作祟,就容易引起比较顽固且难治的疮疡,甚至痈疽。比如瘰疬、乳岩、石疽等,都是体虚夹痰的“杰作”,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肯定要补正气、祛痰邪,而此时,香贝养荣汤就派上用场了。香贝养荣汤出自《医宗金鉴》,具有补气养血、理气化痰的功效,药用:白术(土炒)二钱,人参、茯苓、陈皮、熟地黄、川芎、当归、贝母(去心)、香附(酒炒)、白芍(酒炒)各一钱,桔梗、甘草各五分。3.气郁夹痰自古就有“百病多因痰作祟”的说法,但后来更有“万病之源皆因郁”的说法,然而,对于疮疡来说,竟然还有痰邪和郁合而为病的,比如瘰疬、乳癖、瘿瘤等疾病,这些也是疮疡范畴。遇到这样的情况该如何是好?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来说,应该疏肝解郁、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代表方剂有海藻玉壶汤。药用: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一钱,海带五分。

综上所述,以上这三种疮疡的病机不属于“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范畴,当然,也正是这样,给了后世医家在治疗疮疡疾病时留了一扇窗,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疮疡疾病的另一个世界,因虚、因痰、因瘀、因郁等等多种情况,皆可成为疮疡疾病。所以,临床中需活学活用,方能克敌制胜!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