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与这味中药泡水喝,有什么妙用?且看名医王清任如何巧妙运用
时代在进步,年轻人的话术越来越多了,稍不注意就跟不上潮流了。以前大家说水果甜就甜,酸就酸,不像现在,年轻人的形容词变得太丰富了,甜不是一般的甜了,而是要“甜过初恋”。中药里也有甘味的药,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甘草,以甘命名,可想而知。但我不是很吃甘草的味道,这甜味儿真的不会让我想起初恋,如果单纯要矫味的话,甜叶菊1g就有“致命”甜度,非常适合小朋友服用。不过,如果甘草只有矫味之用就很容易被替代了,国老之称也不会交与它了。
内蒙古的甘草最为地道,外皮为红棕色、纹理细密,内里为黄白色、质地坚实,够粉够甜,当地人民常常单用甘草煮一锅水作盏盏茶饮以强身健体,贯彻落实了《神农本草经》说过的“久服轻身延年”。清代名医黄元御在《长沙药解》中认为甘草“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可“培植中州”,中州为后天之本,中州健则人气旺,轻身延年自不必说。甘草有生甘草和炙甘草之分,生甘草性平,比之炙甘草偏凉,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的功效更加明显;炙甘草是经过蜜炒后形成的,性偏温,补气、缓急止痛之功更佳。调和方中诸药之效则不论生炙均备。若要发挥甘草的补气之功,除了炙用,还因其补益力缓需要其他补益药一同发力,如四君子汤里有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汤里有地黄、阿胶、人参。黄芪作为“补气之长”,也多次和国老共同发挥作用,甚至有以这二味药命名的方。
“《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经常被中医业内人士“吐槽”,但同时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的方如逐瘀汤系列的临床效用却又被后世医家广为传颂。他就经常把黄芪和甘草一同使用,或用其二者补益之功,或用其一可解毒一可托毒外出之功,如止泻调中汤(止泻调中参草芪,术归芍药芎红随,附子良姜桂少用,气虚泄泻总相宜)治疗长水痘后又出现泄泻不止的病证,又如足卫和荣汤(足卫和荣芪草术,参芍归枣桃红扶,抽风风字前人误,服此还阳命可苏)治疗长水痘后或有周身溃烂或是项背反张、眼翻口噤甚昏迷不醒的病证。到了后来,王清任直接就用这两味药治疗疾病了,并命名为黄芪甘草汤。此方只有这两味药,黄芪重用,四两生品,甘草少许,八钱不炙,用水煎服,疾病程度严重者,可一日两付,时时饮入。说了那么多,这个方到底治疗什么呢?原来王清任在多年临床中发现这两味药合用对于老年人的尿失禁且伴随生殖器疼痛如割有奇效,不管是新发还是久病都有作用。
老年人体弱多病,多脏器的功能已不如壮年,人气则不旺,气的固摄作用就大打折扣,排解小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就是气虚失摄的一个表现。此外,除了不通则痛,不荣亦痛,气虚推动血液的能力也就下降,如同舟楫搁浅,不能将货物运送到需要的地方去,局部就会因失去濡养而挛急发痛。黄芪甘草一起发挥作用,健中州,壮人气,固尿液,缓疼痛,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不过这只是尿失禁当中的一种情况,临床时还是要辨证论治,虚实不同治,寒热不同治,诸位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