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脉诊秘诀:它与《黄帝内经》的诊脉法同名字,但实质大不同对于诊脉来说,方法很重要。在古代脉诊里面,诊脉的方法有很多,这也提醒我们在诊脉的时候,那些常规的套路还是都要熟练掌握的。然而,在众多诊脉方法中,有一种方法比较独特,它就是三部九侯诊法。说到三部九侯,可能很多人就会想到《黄帝内经》遍诊法,不过这里说的三部九侯诊法与《黄帝内经》遍诊法不是一个概念,也就是此三部九侯非彼三部九侯。在李时珍的《濒湖脉学》里,有这么一段话,“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这里是接这“脉有七诊”讲的,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这里的“三部九侯”实际上是在寸关尺三部的基础上,每一部的浮中沉联合组成的,而《黄帝内经》遍诊法中的三部主要指的是天地人也就是人的头部、手部和足部三部脉,九候是指三部脉的“上中下”。由此可见,《濒湖脉学》里的三部九侯是基于独取寸口而出现的一种诊脉方法,而《黄帝内经》的三部九侯是基于遍诊法而出现的一种诊脉方法,二者从本质上不是一回事。李时珍对三部九侯的概念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是布指的轻重,从“举按轻重”四个字就可以看出,这在《难经》中就有明确记载,比如布指犹如几菽之重,从重量上来强调布指所按到的位置与力度之间的关系,不过这里并没有《难经》分的那么仔细,这里只分为三层,那就是举、按、寻,举就是轻手浮取,按就是重手沉取,寻就是不轻不重、委曲求之。这样分成三层主要是为了更好的掌握脉诊布指的轻重与力度,稍轻稍重,便于掌握。第二个是“三部浮沉”中的三部指的是寸关尺,而不是天地人,这样将《黄帝内经》遍诊法与《难经》独取寸口法截然的分开了,虽然都是用的同一个名字,但本质上已经完全不同了。掌握了独取寸口的“三部九侯”诊法,对于临床诊脉意义重大,不过这里还有一个知识点需要记住,那就是“各候五动”,意思是寸关尺的三部九候每一候都需要观察脉搏跳动不少于5次,九候加起来就是45次(两手加起来就是90次)。早在《伤寒论》里就曾指出当时的一些医生诊脉的弊端,那就是“动数发息,不满五十”,意思在告诫医生诊脉需要观察脉搏跳动至50次。这里的意思有两层,一层是寸关尺每个部位每次都需要观察脉搏跳动50次;另一层就是九候的每一候脉动至少五次,两手加起来,脉搏跳动的总次数大于50次。为什么要“各候五动”?除了要观察脉搏是否通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观察脉搏是否有歇止的现象。在脉搏的至数中,主要分为迟、缓、数、疾等几种脉象,而于至数相关的歇止脉,主要有促、结、代三种脉象。九候中每一候都观察脉搏连续跳动五次,那么,每一部的脉搏至数就有15次,这样如果其中有歇止的现象,就会轻易发现。当然,如果在给人们诊察寿脉的时候,无须使用九候各候五动的方法,只需要三部的每一部各候五十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