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象指下千千万,只要熟练掌握了这4种脉象,基本上就成功了一半
很多人在学习中医脉诊的时候,常常会很困惑,无论是王叔和的24脉,还是李时珍的27脉,还是李中梓、李延昰叔侄的28脉,那都有二十多种,这么多种脉象,如何在临床中迅速的去掌握呢?很显然,对于初学者尤其需要技巧,如果一开始就头发胡子一把抓,可能一时间很难学会。所以,聪明的人都知道,凡事都有纲领,抓住纲领很重要。对于脉学来说也是如此,那么多种脉象不可能在刚开始都能一一辨别,但是从这众多的脉象中,找到一个纲领性的代表脉却不难。等你掌握了纲领脉之后,再触类旁通就容易多了。对于如何抓住脉象的纲领,李时珍在《濒湖脉学》里是有比较独到的见解的。也就是“表里阴阳,风气冷热,辨内外因,脉证参别,脉理浩繁,总括于四,既得提纲,引申触类”这一段。从这里不难看出,所谓脉象的纲领,主要就是指的浮沉迟数四种脉象,为什么要选择这四种脉作为纲领呢?主要是因为这四种脉象包含了“表里阴阳,风气冷热”的要素,也就是浮脉为表,为风;沉脉为里,为气;迟脉为阴,为冷;数脉为阳,为热。有了这样一个纲领,在临床中是不是要畅快许多?对此,李时珍也告诫大家,“辨内外因,脉证参别”,在诊病时,要分清楚疾病的内因和外因,还要弄清楚脉证是否相符,才有助于更好的参透脉诊。李时珍强调,脉理虽然浩繁复杂,但是综合起来,也就是那四个方面,可以说是“表里阴阳”,也可以说是“风气冷热”,还可以说是“浮沉迟数”。之所以这样归纳分类,目的在于初学者快速掌握。浮脉的脉象形态主要是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脉象轻取即得;而沉脉的脉象形态恰好与浮脉相反,是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象轻取则无,重按乃得;而迟脉脉率较慢,且有迟滞之感;数脉脉率较快,且有脉流薄疾之感。综合来看,这四种脉象已经涵盖了一个立体了,作为脉象的纲领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我们深入掌握了这四种纲领脉,然后进行类比演绎就容易多了,比如与浮脉相关的就可以这样演绎,洪脉的脉象就是脉来浮大、脉体充实有力,来盛去衰,大多是阳明气分热盛的表现;芤脉脉象浮大中空,如按葱管,大多是失血、伤阴所致;革脉的脉象形态是浮弦中空,如按鼓皮,大多是亡血、失精、半产、崩漏的征兆;散脉主要是浮大无根,至数不均匀,大多是元气散乱、脏气倾危的表现;濡脉的脉象形态是浮细无力而软,主要是体虚和湿气所致。这样一类比,一演绎,是不是浮脉类的其他脉象也就比较容易分辨了。而沉脉类的脉象都有重按始得的特征,那么与之相似的有哪些脉象呢?比如伏脉,这种脉象比较不好寻找,因为它的脉位隐藏的极深,需要重按推至筋骨才能触摸到脉搏的跳动,这种脉象大多是邪气闭塞、厥证以及痛极之证的表现。比如弱脉,它与濡脉相反,它的主要特征是沉细无力而软,主要是阳气虚衰、气血俱衰的表现。还有牢脉,它是好几种脉象的综合体,弦长实大,且居沉分,坚着不移,出现这种脉象大多是阴寒内积、疝气癥瘕等疾病的表现。这样一来,与沉脉直接相关的脉象也就一清二楚了。迟脉的特征是脉率不足四至,且有迟滞之感,而与之类似的主要有三种脉象,一是缓脉,缓脉本来是一息四至,但是如果作为病态的话,却有脉来怠缓之感,这与迟脉的迟滞之感相似,缓脉如果作为病脉的话,大多是脾胃虚弱、湿证的表现;二是涩脉,涩脉原本与至数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涩脉脉动往来不流畅,应指艰涩,迟滞之感油然而生,这种情况主要提示体内有津伤血少、气滞血瘀、痰湿内停的情况;三是结脉,结脉有明显迟脉的至数特征,而且还有偶尔歇止、止无定数的特征,如果结脉是有力的状态下,大多是阴盛气结、寒痰瘀血的表现,如果结脉是无力的状态下,大多是气血虚衰的表现。这样一来,与迟脉类似的脉象也就明明白白了。数脉的特征是脉率大于五至,且有急躁之感,而与之类似的主要有三种,一是疾脉,这种脉象脉搏跳动的极快,一息都在七次以上,大多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有关;二是促脉,促脉有数脉的至数特征,不过有歇止的现象,而且止无定数,促脉跟结脉恰好也是对立脉象,也分有力和无力之别,促而有力,多是阳热亢盛、气血瘀滞、痰湿内停等情况,促而无力,大多是脏腑衰败的表现;三是动脉,这种脉象也是一种复合脉,具有滑数有力的特征,还有脉短如豆的特征,出现这种脉象大多是痛证或者受到了惊恐。这样仔细一鉴别,与数脉类似的基本就一览无余了。当然,懂得了浮沉迟数四大纲脉,基本上对脉学入门已经成功了一半。为什么说只是成功了一半呢?因为除了这四种脉象以及与这四种脉象的类似脉,还有一些脉象并不在其中。而剩下的诸如虚、细、微、短、代、实、滑、紧、长、弦等脉象,却又可以分为两组。虚、细、微、短、代五种脉象可以分为一组,归为虚脉一类;而实、滑、紧、长、弦五种脉象可以分为一类,归为实脉一类。如果将这两大类与浮沉迟数四大类进行有机统一,那么,二十八脉就尽在你的掌握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