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密码:如果这个基础的知识都不明白,那就无法明白脉象的本源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对于脉诊的学习,很多人早期都是学习的崔子虚的《四言脉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岁月的变迁,《四言脉诀》的内容后来经过李时珍的父亲(李月池)修改删补,名之为《四言举要》。而李时珍晚年所著《濒湖脉学》,则将《四言举要》收录其中。后来经过李中梓、李延昰的演变,更加有滋有味了。
在《脉诀汇辨》里,又将崔子虚的《四言脉诀》和李月池的《四言举要》进行了去粗存精,删去了一些内容,同时又增补了一些内容,甚至说有些增补修改的内容更加完善,但李延昰依然很低调的说,“敢曰崔、李之功臣哉”。
李延昰对于脉象的形成的表述,其实还是沿用的前人之说,如“脉为血脉,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对于这一点,李延昰曾这样解释道,脉是气吗?气具有保卫的作用,卫气行于脉外,由此可知,脉并不是气。那么,脉是血吗?血具有营养的作用,营气行于脉中,由此可见,脉也不是血。那么,脉是经脉隧道吗?而经脉隧道实在繁杂,由此可见,脉也不是经脉隧道。
所以对于脉的形成,还是华佗说的好啊。华佗说,“脉者,气血之先也”。人的身体,离不开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精、气、神三宝。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精气就是血气,而气血之先是什么?是神气。正如李延昰所说,“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保合太和,流行三焦,灌溉百骸”。所以,脉是什么?其实脉就是神的别名。明白了这个道理,无论是气、血、精、神就能十分清楚。“气如橐龠”“血如波澜”,一升一降,以成其用,于是脉道就成了。
那么,脉气的渊源又是如何的呢?李延昰依然是延续前人的说法,“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血脉气息,上下循环”,但对此却有很多更加独特的诠释。我们都知道,人体在未出生之前,先生的就是两肾。那么在两肾形成之前又是什么呢?很显然,是气血。要知道的是,“神根据于气,气根据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是知胃气充则血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意思是神运转的基础是气,气的运转基础是血,而血的运转是五谷,五谷要成为血的运转基础,离不开胃。这样一推演,就是胃气充足才能血液旺盛,血液旺盛才能气机强大,气机强大才能神识昌明。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来说,也是“先天之根本在肾,后天之根本在脾”,而脉则是始于先天之本,生于后天之本,血脉的气息是上下循环、如环无端的,正是因为这种循环,形成了独特的脉系统,而脉系统正好又是检验和判断这个血脉循环系统运转的是否通畅、是否完好、是否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也就是为什么可以通过把脉判断疾病的理论基础。
按照《脉诀汇辨》的意思,就是神气是否昌盛应该如何判断?这个应该以脉象来作为判断的指标之一。这也就是李东垣所提出的“脉贵有神”的另一种诠释。正如李延昰所说,“脉之行也,气行而血随,上下周匝,起伏交会,煦濡守使,各尽其职”。正是气血相随、各司其职,才使得血脉系统能够保持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日新恒动,也正是这种运动一直维持着生命之火生生不息。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