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为什么湿气重,要从脾脏入手治疗?《黄帝内经》道出了原因
提到湿气,估计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甚至很多人都亲身经历过被湿气困扰的感受。但是湿气是怎么来的?又该怎么调理呢?对于这一点,其实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虽然这里提到的不仅仅是湿气,包括肿和满两种临床症状都被列到脾脏的病机门下。那么湿气为什么要归到脾脏病机里面呢?这其实与脾脏的功能有关系,因为脾胃功能主要的作用是运化水液和水谷精微,是湿气的“根据地”,所以,古往今来,医生们治理湿气为病,大多从脾脏入手。
从中医基础理论来看,湿邪为病,最容易侵犯脾脏,脾脏受到湿邪的侵扰,运化功能就会受到阻碍,导致湿气的产生,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脾与湿在五行上都属于土,同气相求,于是便有了“湿喜归脾”的说法。当然,这是湿从内生,而湿邪也有从外而来的,但是湿邪从外而来,侵袭人体,也必须以内在有湿作为内应。所以,在临床上,湿邪为病,往往是外湿、内湿合病。所以,调理湿气,从脾脏入手是理论充分的。那么,在临床上,常见的湿气证候有哪些?它们的证治规律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1.脾虚
脾虚导致湿气内生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这种病症在临床上常以食欲不振、腹泻、腹胀、尿少、面黄、浮肿、四肢倦怠无力,口腻口甜、舌质淡舌苔润、脉濡缓等。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治疗呢?一般来说,应该健脾燥湿,临床代表方剂有香砂平胃丸,药用炒苍术20克、陈皮20克、甘草7.5克、姜厚朴20克、木香10克、砂仁10克等。
2.脾肾阳虚
脾肾阳虚也会导致湿气内生,而且这种情况常常是在脾虚生湿的基础上诞生的,在临床上常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面色㿠白、小便清长、腹中冷痛、五更泄泻等为主。在治疗上,应当以温补肾阳、健脾燥湿为主,可以用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各9g,白术6g)合香砂平胃丸。
3.寒湿困脾
这是寒邪与湿邪夹杂,侵犯脾脏而形成的病症,在临床上常以脘腹部闷胀疼痛、不思饮食、泛恶欲吐、纳呆、口淡不渴、便溏、头身困重、面色晦黄,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或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腻、白滑,脉濡缓。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调理?应该温中化湿,以胃苓汤为代表方,药用苍术24克,陈皮15克,厚朴15克,甘草9克,泽泻7.5克,猪苓4.5克,赤茯苓4.5克,白术4.5克,肉桂3克。
4.湿热困脾
这种证候恰好与寒湿困脾相对,这是有湿邪和热邪夹杂,侵犯脾脏而形成的病症,临床上常以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尿少而赤、便秘或便溏不爽,舌苔黄腻,脉濡数等为主。治疗上应该清热化湿,代表方有甘露消毒丹,药用飞滑石15克、淡黄芩9克、绵茵陈10克、石菖蒲6克、川贝母4.5克、木通4.5克、藿香4克、连翘4克、白蔻仁4克、薄荷4克、射干4克。
综上所述,湿气为病,从脾论治是比较高明的,这也充分反映了《黄帝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高见,当然,湿气所导致的病症可能还不止这些证候,但是无论病症如何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对于湿邪为病,终究还是得从脾脏上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