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川派伤寒用药解析:小承气汤方的三种应用

川派伤寒用药解析:小承气汤方的三种应用

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哦!!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它可以看成是一个弱化了的大承气汤,因为它病不重,大黄仍用四两,枳实从大承气汤的五枚减为三枚;厚朴从大承气汤的八两减为二两。

我们再看看一些代表性条文。

《伤寒论》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阳明燥热气滞腑实证,在临床表现以谵语、多汗为代表,大便非必硬,“硬”是一个病机说法,指出燥热病邪与糟粕相交结。

阳明燥热气滞腑实证津伤并不突出,它以热邪炽盛引起的气滞为主,除了通便它还以谵语的消失来作为它治疗得效的一个指征。

换一个角度看,小承气汤也可以是一个凉血活血的处方。

叶天士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发展,从理论上做了提高:“入血直须凉血止血”。

从温病学角度看谵语是热入营血,而从《伤寒论》角度看,谵语是阳明热邪内闭心窍。

两种说法是可以有所交叉的。

下面简要说说小承气汤的应用。

1
首先是正用。

作为泄热通便、消滞除满的代表方,用于各种来路所致的阳明燥热气滞腑实证。

2
其次是借用。

作为泄热通便、消滞除满的代表方,用于治疗阳明燥屎内结证的轻证。

《伤寒论》第214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既然有潮热,按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述的风格来讲就是阳明燥屎内结,但是脉滑而疾,说明是轻证,故用小承气汤。

注意用小承气汤的标准服用量是每次服六合。小承气汤共煮一升二合,一次服一升基本是顿服了。

另外这个处理方法既是治疗,又是试探。

既然它是轻证,那么它就有许多临床表现不是很典型。承气汤的核心问题是使胃肠之气正常通降,故胃肠矢气说明有效,但是轻了。

有两个办法,一是小承气汤再吃,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改成大承气汤。

服了小承气汤如果不矢气,说明这个不是实证,不是热证,是虚证。

还有个问题就是服了小承气汤有效,但“明日又不大便”同样反映这是虚证,不是实证。

那么不但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也不能服,大承气汤更不能服。

仲景在这里就是反复强调大便不通,从直接来讲是阳明的问题,从间接来讲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太阴。

大便不通不一定就是阳明,特别从成都地区来讲大便不通更多是太阴的问题。

真正是阳明病小承气汤证稍用大承气汤问题不是很大,两个毕竟都是实证。

但是若虚证当作实证治,这就是《黄帝内经》里虚虚实实的大忌了。

3
其三,是变用。

一是可将其看作清热燥湿的方用于虚烦证之伴腹满者。

二是可将其看作以下代清的处方,用于阳明热邪内聚证。

三是可将其代为凉血散血之剂,用于血热证。

END

【本文选自《听名师讲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傅元谋。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或点击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