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专业组】李泽毅——医案医话

【专业组】李泽毅——医案医话
李泽毅——医案医话

前言:我分享的是由我导师主治,我辅助治疗的同一位患者三次就诊的医案,因不同阶段病症变化而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详情如下:

龚某,女,58岁,汉族,退休,离异,退休前为西医医生。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余年,血压最高达210/120mmHg,服用“厄贝沙坦150mg.po.qm”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2型糖尿病”病史5年余,“门冬胰岛素30R,早12u,晚12u,餐前皮下注射”;23年前曾在“北京协和医院”行“脑垂体瘤切除术”,对“青霉素”及“四环素”过敏。余无特殊。

一诊:2017年12月11日,主诉:反复呕吐两月余。患者诉2个月前因受凉后泄泻、呕吐,曾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胃瘫”。经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泄泻好转,现仍呕吐酸水,5~10分钟呕吐一次,持续胃脘部隐痛,伴头晕、恶寒。饮食差,睡眠欠佳。小便少,大便7天未解,近3个月体重降15kg。神志清楚,面容憔悴,表情痛苦,形体消瘦。双手冰凉,手掌稍青紫。需人帮扶才可行走,小腿部足阳明胃经可触及索条状阳性物,胃脘部稍压痛。舌质淡,舌边舌尖稍红,苔白,脉细数。

中医诊断:呕吐病

证型:脾胃虚弱证

治法:补脾益胃

治疗:选穴:公孙、太冲、足三里、阴陵泉、丰隆、曲泽、内关、中脘、神阙、关元、气海。

操作:毫针常规刺,补法,腹部穴位中脘、神阙、关元、气海施以雷火灸。留针40分钟。

留针20分钟后,患者遂感胃脘部疼痛减轻,四肢渐温。40分钟未呕吐。

第二日复诊。呕吐明显减轻,次数及频率明显减少,胃脘疼痛缓解,精神状态较前改善,大便已解。处方同前,连续治疗15天后患者无呕吐,胃脘部偶有疼痛,精神状态可。无需人搀扶即可自己行走。

按语:患者频发呕吐,为胃气上逆的表现,病位在胃。故取足三里(胃的下合穴)通调胃气,和胃止痛;取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可畅达三焦气机,理气降逆;取公孙(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可调理脾胃,平逆止痛;公孙与内关相配可治心胸胃的病症;另患者脉细数,为心气不足之症,取内关、曲泽调心神、补心气;患者病久已伤元气,取中脘、神阙、关元、气海,用灸法培补元气。

二诊:2018年1月3日,患者诉恶心、呕吐一次,胃脘部隐痛不适,食道烧灼感。头晕,头昏,偶有心慌,烦躁易怒,饮食欠佳,睡眠欠佳,时有全身酸痛不适,小便正常,大便未解。神志清楚,形体消瘦,胃脘部稍有压痛,右胁肋下压痛明显,左小腿部循足少阳胆经可触及条索状阳性物,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数。

中医诊断:呕吐病

证型:脾虚肝郁

治法:补脾益气,疏肝利胆

治疗:选穴:公孙、足三里、太冲、丘墟、阳陵泉、阿是穴(小腿部胆经上可触及的条索状物)、阴陵泉、关元、水分、中脘、内关、曲泽、印堂。

操作:毫针常规操作。太冲透行间用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

第二日复诊,患者诉恶心明显减轻,胃脘部隐痛不适减轻,食道烧灼感减轻。头晕,头昏减轻,偶有心慌,烦躁易怒减轻,饮食欠佳,睡眠欠佳,时有全身酸痛不适,小便正常,大便已解。处方同前,连续治疗7天后患者无恶心、呕吐,胃脘部无隐痛不适,食道烧灼感明显减轻。无头晕,头昏,偶有心慌,无烦躁易怒,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全身酸痛不适减轻,小便正常,大便稍稀溏。

按语:患者这次虽仍以呕吐就诊,但这次食道有烧灼感,而且有烦躁易怒,时有全身酸痛不适(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肌肉酸痛)右胁肋下压痛明显,左小腿部循足少阳胆经可触及条索状阳性物,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细数。四诊合参,辨为脾虚肝郁证,患者长期呕吐伤及脾气,木克土,土虚木乘,脾气虚则肝郁。故选取太冲(肝经原穴)、丘墟(胆经原穴)、阳陵泉(胆经合穴、胆之下合穴)疏肝利胆,“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黄帝内经》中记载:“循之累累然乃刺之。”故取阿是穴(小腿部胆经上可触及的条索状物)以疏经通络,取公孙、足三里、阴陵泉、关元、水分、中脘健脾益气,取内关、曲泽补益心气,取印堂安神定志。

三诊:2018年1月26日, 反复胸闷,心悸半月余。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心悸,无气促胸痛。急送“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高危组”,经治疗后好转。现症见胸中憋闷不适,心悸,恶心,欲呕,四肢乏力,畏寒肢冷,双下肢轻度水肿,情绪低落,饮食少,眠差易醒,小便频,大便稀溏。舌淡红,苔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胸痹病

证型:心阳不足证

治法:温补心阳、益气安神

选穴:公孙、太溪、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关元、中脘、水分、气海、内关、大陵、曲泽、支正、支正上两寸(手太阳小肠经上)、支正下两寸(手太阳小肠经上)、印堂。

第二日复诊,感胸闷、心悸稍缓解,无恶心,欲呕,四肢仍乏力,畏寒肢冷,双下肢轻度水肿,情绪稍好转,饮食少,眠差易醒,小便频,大便稀溏。治法同前,连续治疗半月后偶有胸闷不适,心悸,无恶心,欲呕,四肢乏力缓解,畏寒肢冷明显缓解,双下肢轻度水肿,情绪正常,饮食少,眠尚可,二便调。患者虽症状缓解,但机体尚未完全恢复,嘱患者一周来诊一到两次,增强疗效。

按语:患者土虚及火,子病及母,木郁及火,母病及子,都伤及心,心受累太过,故发心悸、胸闷;脾虚故还恶心,欲呕,饮食少,大便稀溏,四肢乏力;久病伤阳故畏寒肢冷,双下肢轻度水肿,小便频;心主神明,心气不足则情绪低落,眠差易醒,舌淡红,苔白,脉沉细为心气不足之外候。故取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关元、中脘、水分、气海补脾益气;取大陵、曲泽、内关养心气;支正、支正上两寸、支正下两寸温心阳,小肠与心相表里,小肠为阴,心为阳,补心阳怕阳太过而发热病,从小肠补心更平和;取太溪穴补肾。

后语:该病例反映了相表里脏腑的关系及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异常的变化,患者开始以呕吐为主要症状,主要病位在胃,久则伤脾,土虚木乘,则发为肝郁;肝郁,母病及子伤及心,脾虚一直存在,子病及母也伤及心,引发心病。治法上体现了辨证论治,一诊和二诊虽同为呕吐,但辨证不同,则治法不同,此为同病异治。经络阳性条索状物的循找及针刺也是诊疗的关键,治疗上同样体现了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及表里阴阳关系,患者病久体虚,治疗始终重视顾护正气,最终逐渐使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

【“我的中医药故事”有奖征文活动专业组复赛作品。作者:李泽毅。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