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医黄元御:六气病因要从内外两个层面来看,湿气也不例外
#黄元御专辑
四川盆地群山环绕,李白也曾感叹“蜀道难”,唯有成都平原沃土千里,被赞为“天府之国”。但“天府之国”也有其难言之隐,那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大家伙儿们常说的“湿气太重啦”。除了成都,还有两广地区、江南水乡等地的人们也经常谈论“湿气”。湿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不知你是否已经感受到了?那么,湿气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中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乾隆御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到:“天有六气,地有五行,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腑,秉地气而生五脏。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也就是说,湿病的成因也可分为内外来看。1.内生湿邪
若湿邪内生,则多从脏腑功能上审察机理。因为湿由水转化而来,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而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脾、肺、肾,所以湿邪内生多是脾肺肾三脏或单独出现功能障碍、或相互影响都出现功能失常引起的。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脾,脾主运化水饮,但同时脾喜燥恶湿,易出现水饮运化不利的现象,使水停聚不化则生湿。脾之运化水饮犹如挑食的孩子被逼着吃虽然健康营养但不喜欢的菜一般,反而容易吃伤。所以人体易出现脾虚生内湿的症状。《四圣心源》所载“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太阴病则湿盛”,也体现了脾与湿的紧密关系。凡能影响到脾的功能的因素,都可导致脾虚湿生,如先天禀赋不足、易怒肝旺而木摇动土、饮食不洁或不节等等。其次为肺,肺主行水,且肺为水之上源,肺肩负着将脾运化的水饮推动布散到机体各处、并把利用完的废液输送至膀胱排泄于外或通过玄府发散于外等重要的责任,所以当肺宣降失司,肺气行水或无力、或受阻都会导致水聚为湿。凡导致肺的功能失常的因素,都可能导致肺行水不利,如先天禀赋不足、肺感寒伤肺、脾虚生痰阻肺等。
再者可以从肾探求原因。肾为水藏,《素问》认为“肾者主水”,肾在调节人体水液平衡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若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失司,可导致水液的运化障碍,出现停痰留饮、水湿泛滥、水肿等等。凡导致肾功能障碍的因素都可直接或间接使湿气内生,如先天禀赋不足、久病劳倦、过量摄入寒凉或温燥药物伤及脾肾等。总的来讲,内湿者,多因恣啖生冷,过饮酒酪、肥甘,则湿从内生,伤及脏腑。2.外邪侵犯自然界的六气太过时,不适合人体正常的适应即为六邪。而此处的外湿即为自然界湿气太胜侵袭人体,外界湿气直接困阻机表或者侵犯到脏腑,使湿气深入到机体内,影响到脏腑正常活动。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汗出沾衣、居处潮湿、水中作业感受湿邪,常伤及肌表、经络、筋骨、关节。但有时外湿和内湿可相互作用一起影响人体致病,如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综上,湿邪为患人体基本是靠“内外”两个动力促使的。要想远离“湿病”,我们就需要做好保护脾胃顾护正气、远离水湿太过的环境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