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医黄元御:人体气血本于脾胃,那么精神呢?许多人却不知道
#黄元御专辑
对于学中医的来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人有三宝“精气神”。然而,从实际的角度来看,应该是四宝,也就是气血精神。气血对人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精神呢?重要吗?毫无疑问,是十分重要的。不过中医所说的精神并非我们所熟知的“精神情志”,而是一种生命层面的物质基础和神志活动。古往今来,中医理论一直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之一,而“精”和“神”也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精是神的内在基础,神是精的外在表现,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然而,乾隆御医黄元御在这方面的认识却颇为独特,他认为气血的形成基础是“气原于胃,血本于脾”,那么对于精神呢?黄氏认为,“神发于心”“精藏于肾”,其实这个认知与现代的中医基础理论也是十分吻合的。
对于精神的演化,黄元御认为与阴阳的变化脱不开关系,并指出“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其实这也充分说明人的精与神也犹如阴与阳,“纯阴之中,又含阳气”与“纯阳之中,又胎阴气”,基本概况了人体气血精神的变化规律。对于气血的变化规律,黄元御指出,“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通俗地讲,就一句话:“肝藏血,肺藏气。”那么,对于精神的变化规律又是如何的呢?许多人不知道。黄元御主要从心和肾的角度入手。详情如下:
肝脏所藏之血温热而升腾,升到一定程度,由温化成热,如此心火由之生;肺脏所藏之气清凉而下降,降到一定程度,由凉化为寒,如此肾水由之生。水的寒冷,与五脏的凝敛相似。阴到了极点,就会转化为阳,所以纯阴之中,往往又包含着阳气。火的温热,与六腑的散发类似。阳气处于极点之后,也会向阴开始转化,所以纯阳之中,往往孕育着阴气。阴中有阳,那么,水也温暖,精也充盈;阳中有阴,那么,气也清爽,神也旺相。神本身是从心脏发生的,若果此时在肝脏,那么,神是不旺的,而这个时候所出现的一种神,我们称之为魂,属阳;精本身是伏藏在肾的,如果在肺,那么,精气是没有充盈的,而此时所出现的一种精,我们称之为魄,属阴。《黄帝内经》中曾经说过,“与神往来并行的,我们称之为魂,与精并行出入的,我们称之为魄”。
阳气刚刚升腾,还没有达到化成神的时候,先是化成了魂,待到阳气全部升腾开来的时候,魂就开始演变为神。所谓魂,其实就是神的初始之气,所以说随着神而往来嘛!阴气刚刚下降,还没有化成精的时候,先是化成了魄,待到阴气全部沉降的时候,魄就开始演变成精。所谓魄,原本是精的根基,所以说与精并行出入嘛!看完黄元御对精神的解析之后,不得不感慨,中医基础理论还有这样新的一面。总体来说,黄元御对脏腑以及气机升降是特别重视的,这与古代中医临证选方用药的理论其实是一致的。如果能细细体悟黄元御的这些理论精华,对于临床水平的提高,还是有蛮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