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季咳嗽让肺部很受伤,中医教你这样调理,还你一个健康的肺!
在古代,人们对秋天之气是不太喜欢的,比如宋玉曾说,“悲哉,秋之为气也”,但也有喜爱秋天的,比如杜牧曾有绝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那么,从医学的角度来讲,秋季又是如何呢?中医认为,秋季与人体的肺联系极其紧密,当然这不仅是个养肺的季节,也是一个需要注意肺病的季节。
正如郁达夫所说,“一层秋雨一层凉”,自从立秋的到来,全国各地的气候就开始逐渐由“夏湿”转为“秋燥”的状态。从中医 “天人合一”及“五行哲学思想”的原理来看,秋季的五行属性对应于金,而人体的肺脏的五行属性也对应于金,基于“同气相求”的理念,所以秋季的燥气容易侵犯人体的肺(当然,中医的“肺”是指包含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及肺在内的整个呼吸系统),引起燥邪犯肺的咳喘病症。
我们知道秋季气温变化比较大,早晚凉爽,而正当中午12点至下午2~3时,又还保留了些夏季炎热的气候特点,因此,秋季的燥邪又容易分别与寒邪或温邪结合形成凉燥或温燥而致病,于是就有了温燥咳嗽与凉燥咳嗽证的区别。
如果是温燥咳嗽,多以咳嗽少痰,或略有黏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咽痛,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证候。一般在治疗上会选择清燥救肺汤、桑杏汤、泻白散等方药来进行治疗。
如果患者感受的是凉燥之邪,出现了凉燥咳嗽(凉的程度次于寒),比如:恶寒头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等,那么我们就应当选用针对凉燥证的杏苏散。杏苏散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桔梗、枳壳、陈皮、甘草、大枣等组成。
当然,凉燥证虽然也有,但发病率很低,因此,秋季燥咳证中,我们最常遇到的还是温燥咳嗽,而最常使用的也是清燥救肺汤等润燥方药。
但是,润燥方药的治法是针对已经出现了燥邪犯肺的咳嗽病症的治法,属于亡羊补牢的治法了,而《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养生的特点或优势就在于治未病,从而防患于未然!
秋季的燥气本来是自然界的正常气候,如果我们调养生息得法,使正气常存于体内,能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秋季的燥气就不会变为邪气来侵犯我们。这就是中医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治未病的养生思想!
只有当我们机体失于调养时,秋季正常的燥气才可能变为燥邪来侵犯人体而致病!那么,我们如何通过饮食药膳等养生的方法来适应秋季燥气主令的气候特点呢?
根据“天人合一”的思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在秋季是处于偏于干燥的状态,“秋季枯叶满地”即是证据……那么,人体在秋季也是处于津液不足或干涸的状态,因此,我们就应当通过多饮水来补充体内的津液。
其次,我们还可以用药膳的方法来改善人体的干燥状态,比如:乌梅水,山药粥,百合粥,银耳羹,雪梨羹,等等,都具有很好的养阴润燥的作用,秋季多食用以上药膳,可有效缓解人体津液不足或干涸的状态,从而适应于秋季的燥气,防患于未然……
再次,中医传统的养生法认为,“动则升阳,静则养阴”,既然人体在秋季容易出现津伤阴虚的状态,那么,我们就应当在秋季多静养,比如不妄作劳、按时睡觉,最好在11点前入睡,中午也能适当安排20分钟左右的休息时间。有条件的,每日安排5~6分钟左右的时间,练习一个导引术的动作:舌尖抵上腭(俗称“搭鹊桥”)、闭目、端坐,并且及时吞咽下口中产生的津液,此法非常有助于快速产生津液而润喉。
如果我们能时时顺应自然、及时采取以上药膳、将息等养生方法来固护我们的正气,秋季之燥又如何能成为“邪”气来侵犯我们而致病呢?最后,还是那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声明:本文为原创作品,作者授权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欲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