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阴发病,如果出现发热、脉沉,是怎么样的疾病转归?如何治疗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在张仲景所著的经典中,将疾病按照六经病的区分来辨证论治,其中并非每一经病的病理都是单独的,他们可能会同时发病,也可能会一病先发,后病即起。比如少阴病的辨证治疗中,就有兼其他经病的经典案例。
少阴见太阳症,其意思就是少阴和太阳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所以往往又称之为太少两感证。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张仲景用寥寥五个字,就表现出了太少两感证的发病症状。
发热即为太阳表证,而脉沉则主少阴里阳虚,这是表里同病。虽然在身体里表现为虚证,但病人并没有出现下利清谷、手足厥冷等严重的症状,就可以用表里同治、温经发汗、两解太少的治疗方法。
此种疾病在初起的时候,由于少阴阳气只是微虚,就主要以发汗为主,可以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但是当疾病进展,少阴阳气相对更加虚弱的时候,就不能再肆意发汗,可以改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微微发汗,祛除病邪,但又不伤人体的正气。
从这两种方剂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在面对里虚夹表的证候时,治疗一定要小心,一定要以维护人体的正气和阳气为根本。
太少两感之证如果持续性的发展,里证可能会出现下利清谷、手足厥冷,此时就不用再考虑使用温经发汗的治疗方法,而是应该直接先用四逆汤救里,等到里阳虚的正后稍微缓解之后,如果表证还存在的话,还可以继续解表。
太上两感证发病的时候,身体会出现发热的症状,但是这一定要与少阴病中阴盛格阳证的发热相互鉴别,它的发热是全身性的,遍及手足,并且会出现恶寒,虽然会有脉沉,但并不弱。可阴盛格阳证的发热,手足肯定会出现逆冷,身体并不会恶寒,脉象呈现于微或欲绝的,相对来说,此证的预后要更加差一些。
在《伤寒论》中关于少阴兼太阳表证,这样一种证候的治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张仲景对于症状和治疗的把握,细致入微,仅仅是一种症状不同,可能就会是完全不一样的治疗方法,这也是我们后世者需要借鉴和学习之处!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