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黄帝内经》遍诊法,究竟是怎么操作的?许多人不知道
提到《黄帝内经》时期的诊脉法,遍诊法无疑是当时的一种特色诊法。而这个遍诊法其实就是三部九侯脉法。在《素问三部九候论》里曾这样写道,“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以除邪疾”。这充分说明三部九侯的遍诊法具有很大的用处。从脉诊学的角度来看,三部九侯诊脉的方法,无论是科学性还是先进性,无疑是高屋建瓴的。在《伤寒论》的原序中,张仲景这样说道,“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从张仲景的脉法来看,其实还是保持的《黄帝内经》脉法,不过进行了简化,只不过这个简化至今仍然在用。张仲景的简化,既不像《黄帝内经》那样繁杂,也不像《八十一难经》那么简易。说到简化《黄帝内经》遍诊法,肯定是事出有因的。那么,我们不妨先来还原一下遍诊法,这样就更方面我们去了解和掌握脉诊的源流和发展。按照《黄帝内经》的诊脉方式,是将人体分为了上中下三部(天地人),每一部又分为“上中下”三候,这样三三得九,就是三部九侯了。那么,这个遍诊法怎么操作呢?首先得找到正确的位置。1.上部法天所谓上部脉,其实是指的人体的头部,头部的脉位又分为上中下三候。上部上,指的是两边额头的脉搏,具体位置在太阳穴周边,主要作用是候头角之气;上部中,指的是耳前的动脉,具体位置在耳门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耳目之气;上部下,指的是两颊的动脉,大致在巨髎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口齿之气。2.中部法人所谓中部脉,其实就是人体的上肢脉,上肢的脉位又分为上中下三候。中部上,指的是手太阴的动脉,也就是寸口脉,主要作用是候查肺之气;中部中,指的是手少阴之动脉,具体位置在神门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心之气;中部下,指的是手阳明之动脉,具体位置在合谷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胸中之气。3.下部法地所谓下部脉,其实指的是人体的下肢脉,下肢脉一样分为上中下三候。下部上,指的是足厥阴之动脉,具体位置在足五里穴附近或太冲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肝之气;下部中,指的是足太阴之动脉,具体位置在箕门穴附近或冲阳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脾胃之气;下部下,指的是足少阴之动脉,具体位置在太溪穴附近,主要作用是候查肾之气。从以上的三部九侯遍诊法来看,是不是比较复杂?要是将这九个位置都诊察一遍,一是从时间上来说,需要花大量时间;二是从诊察的过程来说,也是比较繁杂,诊断完毕之后每一个部位的脉气如何都需要记录,这对医者的记忆力也是一种考验;三是下部脉位在古代男女大防的年代,诊察多有不便。但是,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黄帝内经》的遍诊法还是十分先进的。如果在寸口脉法中遇到没有把握的情况,有时候不妨求助于三部九侯遍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