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许多人认为最简单的脉象,实则暗藏玄机,其中的奥秘你了解多少?

许多人认为最简单的脉象,实则暗藏玄机,其中的奥秘你了解多少?

#脉诊专辑

中医脉诊是中医独具特色的一大诊疗方法,很多人对中医诊脉往往是觉得太过奇妙,不就是一个桡动脉嘛,为何会能看出那么多门道?其实这正是中医的特色所在。正如一个真正的音乐家,一根竹笛,也只有一根管子,为何能奏出奇妙的音乐?所以,对于中医的认识,不能太肤浅。在中医诊脉的过程中,尤其是讲究周易的象数思维,比如这个缓脉,就是象数思维的高度结合体。缓脉之数在于“一息四至”,缓脉之象,却“难以名状”,二者融合,要把握缓脉的真谛,的确就显得不容易了。一息四至,看上去实在太简单,但难以名状却暗藏玄机,让人捉摸不透。脉学的开山祖师王叔和曾经感叹诊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还真不是一句推脱之词。
1.历代医家对缓脉的论述缓脉看上去十分简单,被很多人认为是最简单的脉象,但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简单。对于缓脉的形态描述,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指出,缓脉“去来小驶于迟”,意思是比迟脉快一点的脉象就是缓脉,但王叔和并没有说出缓脉到底是一息几至,但由于缓脉介于迟脉和数脉之间,迟脉是一息三至,数脉是一息六至,那么夹在中间的缓脉,自然只能是一息四至或五至。当然,这主要是“数”的层面,不过对于这点,后世医家元代戴同父先生直接指出,缓脉是“一息四至”,这样比较规矩一点。然而,缓脉不仅仅要从“数”的层面来看,还要从“象”的角度来看,那就没那么简单了。尤其是宋代的蔡西山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他指出,缓脉的形态为“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这个论述堪称完美。但是后世医家仍然对此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希望能够找到更为恰当的描述,元代医家滑伯仁认为缓脉“如微风轻飐柳梢”,不过这个描述与唐代医家杨玄操所说的“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有点类似,明代太素脉专家张太素认为缓脉的真谛是“如丝在经,不卷其轴,应指和缓,往来甚匀”。综合历代医家之言,不难发现这个缓脉的形态还真是不简单。2.缓脉与其他脉象的鉴别对于缓脉来说,的确是一种十分独特的脉象,比如在《三指禅》中就是把缓脉单独列出来,余下26种脉象两两组队,这样说明了缓脉的独特性。所以,在临床上一般缓脉没有与之类似的脉象,无须与其他脉象进行鉴别。但是硬要有个类比的话,可以从至数和形态上进行类比,至数上,迟脉一息三至,数脉一息六至,缓脉一息四至五至;从形态上,缓脉和缓,滑脉冲滑,但二者终归还是不相类。3.缓脉是胃气脉,取其兼脉方可作为病脉一般来说,缓脉不主病,为何?缓脉为卫气有余、神气充盈的表现,所以一般情况下是无病状态。如果缓脉成了病脉的话,一般需要判断两点,一是缓脉与哪些脉象联合出现?二是缓脉是否失去了从容和缓的意蕴?那么,缓脉兼脉出现之后,会有哪些情况呢?《脉诀汇辨》是这样讲解的,“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总体来说,缓脉主要从至数和从容两个方面去求得真谛,如果人体的脉象是和缓甚匀,那么自然就是精神爽朗、气宇轩昂、风度翩翩、炯炯有神,这是脉象与人体气机同步的重要体现。不过,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缓脉还是一种时令脉,通常是在四季之末,也就是在“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18天。如果诊得脉象,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缓,且无偏胜,那就是和平之脉,反之,如果出现兼脉,且脉象不柔和、不从容、不和缓,那就是病态的缓脉,在临床诊断时,不可不知。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