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养生与脾胃歌括解读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养生与脾胃歌括解读

点击箭头处“”,哦!!

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
养生与脾胃歌括解读

人生三宝精气神,中焦脾胃乃其根;
水谷之海在胃腑,体阳用阴磨化勤。
咽系柔空接胃本,上下通达七冲门;
饮食有节起居常,不妄作劳是古训。
谷肉果菜食养尽,饱中有饥胃气存;
五味油脂勿太过,明知酒害莫伤身。
沧沧灼灼不入口,多药伤胃须谨慎;
动静结合五体摇,开怀戒怒善摄生。
睡前泡足通气血,大腹保暖寤寐宁;
中气健旺添精神,岁岁健康享人伦。

歌括解读

【原文】
人生三宝精气神,中焦脾胃乃其根;
水谷之海在胃腑,体阳用阴磨化勤。

【解读】

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体现,也是人们称谓健康程度的通俗的标志。

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源于水谷——外界各种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充养全身。后天之精充养先天之精,人类方能得以成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

气既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又是各脏腑器官的活动功能。先天之气,源于母腹胎孕,称为元气(原气)。后天之气源于自然之气与水谷精微。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等。气是生命物质的活力。

神藏于心,与脑相联。人的意、志、思、虑、智等都源于神,涉及精神、能力、意识、思维、情绪的喜怒哀乐、个性的刚柔和静躁等。

精气神三者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从物质与功能两者而言,精是气与神之源,但精的获取和形成过程,又不离于气。神的功能活动也有赖于气,如果没有气,也就谈不上精与神。正如李东垣《脾胃论》所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中焦脾胃之气,消化吸收水谷而成为精微,所以,脾胃健旺与否,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前人喻之为“后天之本”。

外界各种营养物质,简称为“水谷”。饮食入胃,消运成为精微,充养全身,源源不绝,《黄帝内经》称胃为“水谷之海”。胃之体需要胃液,才能濡润,磨化,生生不息,每日需常饮水,食物忌干硬,故概言之为“用阴”。胃腑需适当而略高于体表的温度,才能使食物在胃液中腐熟,而且有规律地蠕动,自上而下,令食糜不断排入肠中,此即“体阳”之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胃部的保暖,勿使受寒,饮食不宜过冷,保持足够的水分,适当的体力活动等,都是维持胃腑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措施。

【原文】
咽系柔空接胃本,上下通达七冲门;
饮食有节起居常,不妄作劳是古训。

【解读】

古无食管之名,《难经集注》谓:“咽门重十两,广二寸半,至胃长一尺六寸。”杨玄操注谓:“咽为胃之系也。”《医贯》描述其生理解剖为“咽系柔空,下接胃本。”其他有些医籍中所载“粮道”“饷道”即指食管。“柔空”的特点,描述的非常确切,柔薄之管道,务必注意食物的温度、硬度、质与量,勿使损伤管道。

《难经四十四难》载:“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太仓”即胃,“魄门”即肛门。食物从口而入,经消化吸收,取其精微,充养全身,排出糟粕。七冲门均需通顺,任何一门有损伤、梗阻,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健康,甚至生命活动。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十二字金针度人,养生保健,要言不烦,含意深广。

“节”言竹之有节,亦含止、制、检之意。饮食有节,包括量、时间、温度、质等内容。日常生活起居有常,即指规律。“不妄作劳”,《太素》杨上善注谓“循理而动,不为分外之事”。

【原文】
谷肉果菜食养尽,饱中有饥胃气存;
五味油脂勿太过,明知酒害莫伤身。

【解读】

《素问藏气法时论》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王冰注谓五谷为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五果为桃、李、杏、栗、枣;五畜为牛、羊、猪、犬、鸡;五菜为藜、藿、薤、葱、韭。此论基本上将人们的食品进行分类并指出其主要功用,提示人们对食品的需求范围要广些,搭配要均匀合理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论述,迄今仍有指导实践的意义。

关于饮食有节中量的节制,十分重要,古人常告诫不可“暴饮暴食”,不可过饱,致伤脾胃。唐孙思邈《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中提出“欲如饱中饥,饥中饱”,以生动语言指出饮食量的要领,不可过饥过饱,使胃气充旺,维护康健。

五味为甘、酸、苦、辛、咸。医籍中论述五味太过之害甚多,亦指出任何一味太过可有损相应之脏(甘—脾、酸—肝、苦—心、辛—肺、咸—肾)。朱丹溪《格致余论饮食箴》曾概括地说:“五味太过,疾病蜂起。”

油脂过多之“肥腻炙煿”食品,历来主张切勿食之过多,否则,助湿生热,既损脏腑,又使气血不畅,为害无穷。《黄帝内经》早有“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受如持虚”之警示。

清酒为“醴”,浊酒为“醪”,我国酿酒历史久远,《内经素问》早有“汤液醪醴论”等叙述,以汤液及酒防治疾病的记载。《黄帝内经》也在多篇中述及过多饮酒之毒害。后世如称嗜酒而导致的食管癌——噎膈为“酒膈”,因酒所伤导致肝硬化腹水形成为“酒胀”“酒癥”“酒臌”等。明代李时珍亦告诫称:“久饮烧酒,烂人肠胃。”清顾松园《医镜》谓:“烟为辛热之魁,酒为湿浊之最。”饮酒过多之害,几乎尽人皆知。然而,不少人却明知故犯,贪杯常饮,宴席上举杯逞豪,有的人一日数醉,忙于应酬,来者不拒,结果祸害身体,病入膏肓,悔之已晚。按朱伯庐《治家格言》所述“不饮过量之酒”,一般成人按肝脏解毒负荷,大约每日为纯酒精20g(ml),如为50度白酒,折合为40ml,超此即是“过量”。切勿超界超量,以策安全。

【原文】
沧沧灼灼不入口,多药伤胃须谨慎;
动静结合五体摇,开怀戒怒善摄生。

【解读】

《灵枢师传》指出:“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告诫人们进饮食应掌握适当的温度,切勿进灼灼过烫和冰冷沧沧之饮食,以免损伤食管和胃。因饮过烫之液而致食管黏膜损伤之病例,屡见不鲜。过冷之饮食,寒凝气滞,脾胃受戕,导致脘腹痛、吐泻之例,亦属于常见。善养生者,当遵此戒。

“多药伤胃”之语见于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多药”包括药味多、药量大、剂型多等。当今,人患多种疾病,就医多科,药品多,量多,一日三次,大把吞药,不仅损伤胃气,也增加肝肾排解负荷。更有因吞药不当,引起药物性食管炎症,甚至形成溃疡,有的还恶变致癌。徐老从整体辨证,多病可谋同治,法活机圆,一方可治数病,不致杂药兼投,多药伤胃。丸片之品,从容吞服,务求不留于食管。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情志因素,郁怒伤肝,肝病及胃。故当调情志,善摄生,维护脾胃功能,保障身体健康。

“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脏气法时论》),警示人体必须动静结合,以免劳伤。躯干动摇,四肢屈伸,锻炼身体,气血舒畅流行,有利于脾胃功能健旺,有益健康。

【原文】
睡前泡足通气血,大腹保暖寤寐宁;
中气健旺添精神,岁岁健康享人伦。

【解读】

足部有三阳、三阴六条经络,涉及膀胱、胆、胃、肾、心包络、肝等脏腑。温热之水浸泡双脚,温经通络,流动气血,大有裨益。一般可在夜卧之前,泡足半小时,有助睡眠。若患脾胃心肝肾之疾,用药物煎汤泡足,一日2次(午餐后及睡前),每次20~30分钟,频加热水,保持适当温度,利于祛病强身,可列为综合治疗的一项措施。

胃肠肝胆胰肾均在肚腹之内,尤以胃肠需温热,利于消食运化排浊。中老年人可备暖腹之棉花布袋,约25cm50cm。春、秋、冬季睡时覆在腹部,翻身时还能紧贴肚皮,不使受凉。持之以恒,大有好处。若有脾胃虚寒,脘腹畏寒,大便易溏者,可用生姜汁滴在丝绵上,晒干后外包棉布,制成腹袋,卧时覆盖。

胃为气血之海,脾胃中气健则精充神旺,身体康健,老人长寿,享其天伦之乐。

END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徐景藩临证医案精华》,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陆为民,徐丹华,罗斐和。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赞、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