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从专业角度谈中医医院发展 治未病服务的实践与展望

从专业角度谈中医医院发展 治未病服务的实践与展望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作经验交流报告

8月12日,全省中医“治未病”工作现场会在中山召开。省卫生计生委主任、党组书记段宇飞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作工作报告,中山市副市长杨文龙出席会议并致辞。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参加会议并作经验交流报告。

2007年,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治未病中心,同年成为国家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和示范单位,2012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预防保健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牵头单位,中医养生学、中医预防医学重点学科,成为首个国家“治未病”研究基地。

在广东省中医药局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广东省中医院在2015年成为全省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承担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任务,协助省中医药局局对各地治未病健康服务进行业务指导。经过多年实践,我院在发展治未病服务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践经验

(一)构建特色知识体系,建设中医“治未病”内涵

1. 建构理论体系,建立中医“治未病”知识体系框架

通过国家973课题研究,形成了“阳气为生命之本”的中医养生基本认识,建立了“阳气盛衰寿夭观”与“和态”健康观,构建了中医健康状态脏腑经络“和”态辨识理论体系,解决了中医“治未病”实践中理、法、技相分离的问题,为中医“治未病”从理念、理论到实践的体系化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2. 研发中医健康辨识评估方法和工具,优化创新对生命健康的认知技术

通过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专项、国家973课题等研究,研制了《亚健康状态中医辨识与分类指南》、《中医五脏健康问卷》和形成四诊采集与分析系统,研制了中医养生“认知-行为”评估的《中医生活方式评估量表》和“中医生活方式评估系统”,结合常规体检、中医体质辨识,引进整合了红外热像分析、身体成分分析、全身功能电子扫描、精神压力分析等现代健康测评技术,构建了中医多维“和”态健康评估和疾病预测模式,为全面综合认知判断生命健康状态,进行健康干预调节和疾病预防提供了技术支撑。

3. 研制中医药疗法和方案,优化创新中医健康干预技术

围绕风险因素应对、预防和缓解不适症状、防止疾病进展、纠正机体状态失衡等方面的中医机理中的各环节进行适宜疗法技术的选择和组合,以“最适宜的疗法应对针对性最强的环节”为原则,优化创新了偏颇体质、疲劳、失眠、痤疮、易感冒、便秘、血糖异常、过敏性鼻炎、更年期调养、卵巢早衰状态调养等18项中医药健康状态干预方案。通过临床实施与研究设计并实施评价,形成高级别循证证据,促进治未病干预效果的提高。

4. 创制中医药保健配方,形成中医“治未病”保健产品研发机制

依托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总结吸收了100位名老中医的养生经验和技术,融合专科临床经验,研发了针对“未病”、“欲病”状态干预调养的膏方、热熨、足浴、茶饮等养生保健配方,并与疗法方案相融合研制出相应的“治未病”服务包,初步探索出中医“治未病”保健产品的研发路径,为进一步建立研发机制和进行产业化提供支撑。

5. 推进“治未病”标准化,为中医“治未病”服务贸易提供支撑

作为国家中医药标准化综合组组长单位,承担了包括服务机构建设、服务流程、健康状态分类辨识、干预技术、效果评价、信息平台等在内的10项中医治未病标准的制定,基本覆盖了治未病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推动了整个治未病领域的规范化进程。

(二)推进中医“治未病”科研,引领领域学术发展

作为国家中医“治未病”研究基地,立足解决社会发展和民众健康重大需求的关键问题,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各1项,国家973课题1项,作为牵头单位承担2015年度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中医药保健技术与产品。

(一)”从关键理论、关键技术和关键服务及产品等方面进行自主创新,进一步引领和推动“治未病”学术和科技发展。

(三)探索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模式,推进中医“治未病”产业化

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为目标,依托我院中医药智库平台,形成中医治未病知识资本,进一步深入与香江健康山谷、固生堂、三亚海韵集团等企业的健康服务合作,研发了针对“未病”、“欲病”状态干预调养的膏方、热熨包、足浴包、茶饮包等6系列养生保健产品,精选4种健康茶饮申请“广东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批件,为进一步市场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探索出以技术、标准、产品、管理、模式五位一体的知识资本输出模式,推进了中医“治未病”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的社会效益转化和产业化。

(四)布局社区健康监测点,扩大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度

以治未病工作成果切实惠及全社会民众为目标,通过整理名老中医及长寿老人的养生心得与方法,融合现代医学模式理念和健康促进的基本观点,形成了以“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村居、社区、企业单位的多级自我健康管理模式。在广州市老干大学、深圳蓝岭村、佛山南海等地设立了8个中医养生健康监测点,扩大了中医“治未病”服务的可及性和覆盖度,使中医“治未病”切实惠及社会大众。

(五)建设中医健康管理云平台,推进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

以推动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为目标,研发了“中医健康管理云平台”,实现了对于个人实施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和健康趋势分析,通过移动终端实现健康管理进家庭;通过灵活的流程配置和管理方式,对接区域医疗、第三方检验/影像等信息平台,建立中医治未病新服务模式,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大数据库和健康监测大队列,经过6年的不断优化完善,已在广州、顺德、阳江、深圳等地市逐步提供服务,初步实现了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为推动治未病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起基础设施性信息化服务基础。

(六)引领区域整体发展,推进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

以推动区域整体“治未病”发展为目标,带领全省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中医“治未病”成果进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层常规服务项目,主编了《广东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指导手册》,配合省中医药局和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办公室,协助对全省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规划、督导、人才培训、评估和考核。通过服务协作、骨干进修、基层帮扶带、科研协作等方式,实现中医治未病技术及专家“下沉”、促进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引领区域整体发展,推进了全省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

二、展望

(一)深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领域发展

进一步强化重点学科建设,围绕生命健康认知识别、稳态调节及评价、疾病预测预警等“治未病”关键科学技术问题研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培养领域领军人才,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治未病领域的发展。

(二)培育行业人才体系,支撑行业整体发展

围绕治未病行业发展需求,建立涵盖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人才、科研人才、师资人才、科普宣教人才和管理人才于一体的治未病行业人才培训和认证体系,支撑行业整体发展。

(三)打造治未病产业合作典范,推动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依托中医药智库平台,沉淀积累中医治未病知识资本,拓宽和深化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范围,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基础上,推进与食品、养老、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服务合作,完善产品品类和加快市场化进程,构建由区域行业主管和质监部门监管,按以整个中医治未病行业为孵化器、治未病知识输出方为孵化基地、社会资本投建孵化实体的产业孵化模式,推动“治未病”产业和服务贸易发展。

(四)建立基础设施性“治未病”大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推动互联网+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发展

立足于当前需求、发展现状和瓶颈问题,以基础设施为定位,建立覆盖行业监管部门、业务单位、服务机构、区域内全体居民服务的“治未病”大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为治未病服务提供、管理和监测评价、协同创新及产业对接及提供规范、高效和开放的信息服务,对整个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信息化支撑。■

延伸阅读
武肇玲:深圳市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设工作汇报

广东立法保护岭南中药材 广陈皮等入选

腿不老,才能生病少!小腿是人体“第二心脏”,护腿就是护心!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白费!经络不通的六种反应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