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这些中医指标排在全国前列!与您的就医体验息息相关……
▲主会场
为贯彻落实全国中医医政工作会议精神,部署2018年全省中医医政工作,5月7日,广东省召开2018年中医医政工作视频会议。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出席会议并讲话,省中医药局副局长柯忠主持会议,省中医药局副巡视员华建、各处室负责人,省属中医医院院长、医务科长,省部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分管院领导及中医科主任在广州主会场参加会议。
各地级以上市及县(区)级卫生计生局(委)分管局领导、中医科(处)长、股长;市、县(区)中医医院院长及医务科长;市、县(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专科医院分管院领导及中医科主任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会议。
徐庆锋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和2017年全省中医医政工作成效。他指出,全省中医医政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卫生计生工作中心任务,以“四有五抓一提升”为总体思路,坚持改革与发展并举,切实加强能力建设,持续改善中医药服务,全省中医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讲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医政工作五个方面成效
1、服务体系更趋完善
2017年底,全省中医医疗机构20663个、床位52917张, 分别比2012年增长20.8%、52.5%。已建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31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3家。99.77%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9.57%的乡镇卫生院、95.8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80.1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分别列居全国第7、3、5、4名。
2、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2017年,全省中医医疗机构诊疗、住院服务人次分别为1.57亿、167.4万,分别比2012年增长31.9%、32.9%。9家中医医院进入全国中医医院艾力彼排行榜前100强,广东省中医院位居全国第一。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43个、国家中医药特色专科80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3、医改不断深化,城乡中医药服务逐步均衡发展
统筹推进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2017年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药占比较2016年和2012年分别下降了4.07和8.12个百分点,技术劳务收入占比增长了2.1和1.6个百分点。构建起珠三角6市对口支援粤东西北8市、23家城市三级公立中医院对口支援56家县中医医院的纵横双轴贯通的体系。
4、行风建设不断加强,大医精诚深入人心
“弘扬大医精诚”主题活动,引领全省中医药工作者做到“严以修身,诚心行医”、“严以用权,依法行医”、“严以律已,廉洁行医”。深入落实“九不准”要求,实施改善医疗服务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改善服务环境,创新服务举措,优化服务流程,改进服务模式,不断改善人民群众感受。
5、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2017年全省县及县以上中医医院财政补助收入较2012年增长近2倍。十八大以来共争取了国家、省级财政直接接入31.5亿元,扎实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项目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粤东西北县级中医院升级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政府办医”责任逐步得到落实。
2017年中医医政工作十项成果
1
推进中医药相关领域改革,公立中医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完善。
落实国家、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中医药改革推进机制,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医疗控费、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步推进中医医改。公立中医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在取消药品零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政策中,注重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实施中药饮片的“三不”政策,保留中药饮片加成、饮片不纳入医疗机构药占比、饮片不纳入省药品统一招标平台。积极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医保支付方式和中医药服务价格调整政策。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设破题,强化公立中医医院精细化管理,全面便民惠民服务,建立了公立中医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启动绩效评价工作。
2
以医联体建设为主要抓手,中医医疗服务分级诊疗制度扎实推进。
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组建中医医疗机构136个医联体,含医疗集团6个,医疗共同体92个,专科联盟32个,远程医疗协作网6个。全省31所三级中医医院全部参与医联体建设,城市三甲公立中医医院对口帮扶75家基层中医机构。广泛面向基层中医药人员的适宜技术推广,有效推动优质中医医疗资源和服务的下沉。补齐粤东西北地区中医资源短板,县级中医院升级建设项目启动,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建设持续推进,加强了县级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建设,夯实中医分级诊疗体系基础。家庭医生涵盖中医类别医师提供签约服务,针灸、拔罐、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在基础服务包和个性服务包中提供中医药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涵盖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
3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制定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强化组织保障、财政投入和督导检查,深入推进基层中医药工作。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4200万,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800万,用于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诊疗区(中医馆)服务能力建设,全省建成1416个中医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强化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2017年共网上视频教学18次,组织授课50多场,12500人次参加培训。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工作新增4个先进单位,6个先进单位顺利通过复审。
4
打造平台高地,中医药特色优势得到发挥。
出台“高水平中医院”、“高水平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评审标准,完成5所高水平中医院和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工作。推荐上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印发中医名院、名科建设标准;了“十二五”省级重点专科验收,确定了“十二五”88个中医特色专科。做好中医医院等级评审工作,顺利年度新申报的三级医院评审,完成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巡查工作并加强整改督导。
5
完善准入机制,推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规划整合全省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建设,全省中医类别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21个考点整合成5个考试基地,推动考核更加公平有序。依法实施医师资格考试,2017年我省中医类别医师资格网报9376人,实践技能考试通过5285人,通过率67.86%。严格实施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2017年全省2246人报名,技能考核通过1004人,理论考核通过772人,总通过率为31%,2017年有131名确有专长人员取得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充实了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6
完善配套政策,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联合11个部门出台《广东省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方案》。推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服务。支持养老机构融合中医特色的养生保健、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探索设立中医药特色医养结合机构。目前,面向老年人的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等服务的公立中医医院超过100家;社会举办中医机构养老服务有8家;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养老机构有21家、护理院和康复疗养院有3 家。
7
加大社会办医力度,推进中医药服务多元化格局。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类专科医院和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门诊部、中医诊所,加快社会办中医类机构发展。2017年较2016年新增中医诊所276家,增长10.24%。制订印发了《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广东省中医药局关于连锁中医医疗机构管理的试行办法》及《广东省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支持和鼓励社会办中医机构连锁化规模化发展。
8
完善“治未病”体系,中医在预防保健中的主导作用显现。
实施《广东省推进中医治未病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中医医院“治未病”服务平台规范化建设。制订了《广东省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服务分级管理方案》和广东治未病服务行业标识。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184个医疗机构建立了治未病科。全省治未病年服务总人次近1000万。13个地市组建中医治未病专家组织,12个地市组建中医治未病技术指导中心或研究中心,“治未病”服务相关科研课题共 53 项,发表以中医“治未病”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共 83篇,24 项自主研发的治未病相关技术方案、设备、产品在其他机构得到推广应用。6个地市已构建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工作信息网络系统。加强治未病服务人才培养工作,2017年,全省培训了3823名治未病服务骨干,培训4.6万人次。
9
深化“放管服”,中医医政管理有了新举措。
省中医药局所有行政许可全部进驻省网上办事大厅,100%实现了网上全流程办理。抓大放小,简政放权,将省属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申请与机构变更登记、校验、省属中医医疗机构的医师执业注册与变更登记、中医类别医疗机构《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的核发等行政许可项目委托辖地管理,同时加强指导和事中、事后监管。
10
强化监督指导,强化中医医疗系统医疗质量建设和医疗风险防范。
了中医医疗机构医疗安全管理和风险防范专项整顿,对21个地市中医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风险进行了全面排查。了中医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和感染防控监督执法专项检查,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全覆盖。中药饮片管理专项检查抽查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组织中医药监督知识与能力培训班,覆盖全省各级中医行政管理和医院管理3批次共360余人,完善中医药监督管理行政执法机制,提高了基层中医药监督管理工作能力。
▲主会场
徐庆锋强调,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全省中医服务优质资源总体不足,中医医疗服务与人民群众美好生活追求,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仍有较大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粤东西北地区医疗服务“短板”亟待补齐;阻碍中医机构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依然存在;社会办医发展不充分,多元办医格局尚未形成;中医医疗服务管理形式和手段依然粗放、质量和安全水平亟需提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这些问题,需要在下一步工作中,加大力度,加快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