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援鄂医疗队|杏林逆行者
编者按辞岭南,赴江城,战“新冠”。自1月24日除夕起,广东中医药系统近350名医务人员逆向而行驰援湖北。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雷神山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都留下了他们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的印记。他们中间,有的是60后、70后资深中医专家,有的是80后、90后中坚力量,有的是00后“大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杏林逆行者。
▲3月7日,医患齐跳兔子舞庆休舱
3月7日下午3点半,随着最后一位出院病人走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这家武汉首批最大的方舱医院实现患者“清零”,暂时休舱。这座 “生命之舱”设置床位1461张,广东省第十一批医疗队303名医务人员参与这里的管理,是舱内人数最多的医疗队伍。
2月9日,广州市海珠区首批援鄂医疗队集结完毕。来自海珠区中医医院的邓创豪、张贵丽、钟少敏出征武汉,被分配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直到3月7日宣告休舱,邓创豪、张贵丽、钟少敏一直在这里战斗。30个日日夜夜,720个小时的坚守,只因他们一直坚信治病救人,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所在。
▲海珠区援鄂医疗队三位成员
虽然三人均来自同一家医院,但之前一直不是非常熟悉。这一次共同援鄂,将三个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每天若是在病区遇见对方,隔着那厚重的防护服,会心的一笑向对方竖起大拇指,在心里默默说上一句:“你是最棒的,加油!”
主动请战,向武汉出发
邓创豪是呼吸科主治医师,出生在中医世家,爷爷和父亲都是优秀的中医,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也立志成为一名医生。高考之后,他选择了广州医科大学,在学习期间遇上抗击非典,见识了钟南山院士的风采,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如今,他已经从业13年。
张贵丽是内分泌科主管护师,直到采访前,她都没敢告诉父母自己正在武汉前线支援。公公婆婆都是医生,听说她要去武汉援助都很支持。每天,她会给婆婆打一个电话,和她聊聊医院的情况。每一次,婆婆都会跟她说“你放心在武汉,家里我会照料好的,你千万注意防护安全。”
钟少敏,广州中医药大学护理本科毕业,从业至今已有10余年,一直从事内科护理,是一名主管护师。这次援鄂行动,钟少敏先是瞒着家人报名,临走前才打电话告诉他们。她将中医特色疗法带给当地病人,每天在病房里,带领病人做操,给病人做按摩服务。
救死扶伤,战胜疫情的共同使命和心愿让这三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鄂之行,向武汉出发!
首进方舱:健康所系,性命所托
方舱医院和平常医院最大的不同,是病床非常多。这座 “生命之舱”,最多时收治约1600个确诊新冠肺炎的患者,每位医生每班要管理100个左右的病人。第一次踏入方舱医院,嘈杂的治疗环境,密集的床位,一切和蜂巢一样有秩序地运行着,眼前的场景令他们有些震惊。每天为患者测体温、抽血、讲解病情,如此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心里,有没有害怕过?邓创豪说:“怕过,但不曾犹豫过。我怕的是病人治不好,怕有更多的人被传染。但是不怕进舱,当医生的时候,都背过希波克拉底誓言。治病救人,是我们的职责所在。”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沉重、臃肿、闷热、乏力、呼吸不畅的感觉接踵而至。这样的感觉,他们每天要忍受八九个小时,全程不能喝水,也不能上厕所。时间长了,护目镜压着鼻梁很痛,面颊出现了一道道伤痕。
▲海珠区中医医院主治医师邓创豪
长期的全副武装,还容易造成缺氧。张贵丽说:“在医院里,有一名同事因为呼吸不畅,他想呕吐了,可是怕呕吐之后又要重新消毒换防护服,那样会耽误救治病人时间,他把那些呕吐物又硬生生的咽回去了。我那时真觉得心酸。”类似的事情,也在自己的身上上演。有一次上夜班,张贵丽穿上防护服,戴护目镜和N95口罩,刚好遇上生理期,一身的汗,呼吸不顺畅,由于缺氧都快吐了,那种感觉她至今不想回忆。作为医生,看着死亡病例的数字跳动,他们三人都深知,肩上的任务很艰巨。
与病毒抗争,与时间赛跑
这天,一名女患者冲进了护士站,嚷着要找她正在重症室里救治的丈夫。其实,她丈夫抢救无效,已经死亡了。为了帮助该患者康复,他们隐瞒了她丈夫去世的消息。不知情的女患者不停地跟医护人员道谢,感谢他们来援助武汉。“当时我很想哭,但忍住了,不能哭!哭花了护目镜就没办法干活了!”张贵丽说。看着病人对生的渴望,想到病人的幸福家庭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内不复存在,张贵丽就恨自己的无能为力,同时感叹新冠病毒的可怕。然而,还有那么多病患等着救助呢,作为医护人员,她不能把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只能强迫自己忘掉那些事,和时间赛跑,继续投入工作中!
▲海珠区中医医院主管护师张贵丽
既是医护人员,也是心理治疗师
方舱医院大部分是轻症患者,有少量的重症病人。有些是从社区转诊过来的,有些是从重症室转过来,病人年龄从7岁到80多岁都有。他们的心理状况多多少少会有些压抑,为了缓解生活的单调,钟少敏每天带领病人们跳广场舞、唱歌、练八段锦等。对一些焦虑的病人,她耐心地教他们:“按摩少商穴,可以缓解咳嗽、发热、咽痛。按摩足三里穴,可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对于从业超过10年的钟少敏来说,给病人按摩护理,带他们跳体操,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她遇到最大的困难,是心理学知识欠缺。“对于一些因亲人去世而情绪消极的患者,很想安慰,却无从入手,感觉很愧疚。”所幸的是,她认识了一位江苏来的心理学医生,钟少敏向他学习了一些专业知识。在这段期间,她也摸索出心理学的一些经验。“书到用时方恨少,心理护理在临床上越来越受重视,我还要加把劲去学习。”
▲海珠区中医医院主管护师钟少敏
亲笔感谢信越来越多,病人越来越少
进舱的每一天,邓创豪都要为病人制定治疗方案,安排复查时间,看影像学片子,讲解病情的同时也要安慰他们,给他们信心。接连忙活好几天,方舱医院里还有那么多病人,有那么一瞬间,他或多或少感觉到心累。但随着医疗工作的有序进展,看着自己接手的病人一个个出院,医院慢慢空旷了,他逐渐感觉到希望就要到来了,光明就在眼前了!渐渐地,邓创豪收到了很多感谢信。办公室的墙上,全是患者出院前留下的感谢信——“广东医生邓创豪无时无刻在关心我,对我提出的任何问题耐心解答,感谢国家培养了这么优秀的医生。”就这样一步一步,从100多个病人,到固定约15-20多个,3月5日,邓创豪手头上的患者基本都出院了。除了对病人的担忧,这段时间最难熬的,莫过于每天下班后单独隔离,思念家里人,思念广州的一切。
休舱后再次请战
一路走来,他们收获了满满的爱和感动。感受到了医患间相互信任,与病人结下了亲人般的感情。
至今,张贵丽依然挂念着接手过的病人:“张阿姨和朱阿姨,在舱内血糖总是控制不好,出院有没有按我讲的去做?刘阿姨转院到雷神山了,在房间里要经常做运动,要和同个房间的阿姨多聊天,不要想太多。”“那个因为老公隔离而失去生活和治疗信心的胡阿姨,已经出院了,隔离期也满了,你们一家几口又团聚在一起了!当你们吃到热腾腾的武汉热干面的时候,一定会感谢我们的祖国,也会想起广州的张护士吧!”休舱前最后一天,钟少敏带领患者跳起兔子舞,她说,要让他们开开心心的离开这里。帮忙患者收拾行李、搬运行李、送他们出舱。患者全部出院了,只剩下空荡荡的大厅。他们三人在方舱医院前合影,留下了曾经在这里战斗过的印记......
▲三人在方舱医院前合影
海珠区援鄂医疗队的三位队员从2月9日抵达后就一直在这里战斗,日前他们传来的日记,字里行间透露出轻松。让在后方的我们由衷感到高兴,这么多天来,第一次看得如此喜悦。
此时,他们没有丝毫怠慢,共同做出一个决定——继续请战,前往武汉各医院呼吸内科和重症监护室,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3月7日,他们又主动请战前往武汉各医院呼吸内科和重症监护室,勇士们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表达坚定的抗疫决心:决战到最后,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再次请战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三人始终没有忘记出征时立下的誓言,他们是逆行勇士,是广州人民的榜样和骄傲。期待春暖花开,英雄平安归来!
目前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休舱,并非闭舱,随时有可能还会有新的任务,因此三位队员暂时休整原地待命,随时准备着承担新的使命。
三位队友也与患者结下深厚情缘,为了克服当地方言带来的交流障碍,他们增加了肢体语言,用微信管理的模式,加强彼此的沟通,面对新冠没有特殊药,他们加强了心理的疏导和护理,为发挥广东中医药特色优势,他们积极走到患者中间,为他们讲解穴位按摩的方法。
一位出院的胡阿姨在感谢信中写道:
“感谢你们不顾自己的安危,告别自己的亲人,千里迢迢来拯救武汉。可惜我看不到你们的真实面孔,但我会记住你的名字,为你祈福,谢谢你们”!
【供稿:国家援助湖北中医医疗队广东团队,通讯员: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