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黄璐琦: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黄璐琦: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黄璐琦 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中药研究所所长,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中药)合作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天人合一”“中庸”“道法自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蕴含着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其高尚圣洁的医学伦理观汲取了儒家文化中的“仁”“礼”等观念。

中医药文化历久弥新,今天仍是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创新的灵魂与动力。然而,当下中医药事业发展出现了“弱化”倾向,究其原因是缺乏文化自信。因此,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医药学的原创思维和核心价值观念,对于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中医药思维弱化。很多中医不会按照中医辨证思维处方开药,即使能够开出药方也多为“中医的处方,西医的灵魂”;很多相关高校设置了过多的西医药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缺乏对中医药原创思维的教育和传承。

二是中医药传统技术退化。难以找到中医药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契合点,技术升级较为缓慢。

三是中医药特色优势淡化。中医药在理论和临床实践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与传承。

四是中医药话语权边缘化。中医药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多参照西医药政策和文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欠缺,很多群众也不大理解中医药内涵。

解决这些问题,使中医药再续辉煌,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这是筑牢中医药根基的必然要求,是激发中医药事业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必然要求。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立足自身实际,不断提高中医药创新发展能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医药工作者应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创新发展。

一是形成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研思路与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中医药研究方法深化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建立概念明确、结构合理的理论体系;加强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防治重大疾病和治未病的重要产品与技术成果;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新模式。

二是进一步完善充分体现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中医药科研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创新主体和创新领域改进科研评价机制,通过同行评议和引进第三方评估提高项目管理效率和研究水平,完善中医药科研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三是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将临床实际疗效、科研成果、学术论文等对未来中医药发展的长期影响作为考核重点,注重治未病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考虑长期临床观察等特点,建立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学体系,不断提高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率。

加强宣传传播,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普及。

中医药事业要腾飞,必须有健全的两翼:一翼是科学研究,一翼是科学普及。应加强中医药宣传力度,拓宽中医药传播渠道,扩大中医药普及区域,夯实中医药发展的群众基础。采取群众看得见、听得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中医药科普宣传,推广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知识,让群众了解中医药理论、享受中医药服务、感受中医药疗效、传播中医药价值。积极中医药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活动,大力推广具有中医药特色、适合我国国情和群众生活习俗的养生保健方法与技术,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实现服务健康关口前移,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改善治疗效果,不断提高中医药社会服务能力。

要充分认识和发挥中医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独到之处,积极发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优势,全面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法和技术研究,全面推广普及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积极构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制定中医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激励政策,大力推进中医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大力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通过多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促使中医药在社会医疗服务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增强话语权,不断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

推进中医药行业内外、境内外交流合作,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合作领域,形成中医药包容开放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多形式、多途径的中医药海外文化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文化和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医学界对中医药理论及其科学性的理解和认同。二是以中药标准主导国际标准为目标,立足于我国中药资源的现状,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部门积极沟通合作,推动中医药国际标准体系建设,使更多的中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和主流药典标准。三是促进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互利共赢,深化与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推动全球传统医药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推进中医药在世界范围的创新发展。四是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与沿线国家合作,扩大中医药的应用范围。■

【延伸阅读】
黄璐琦院士:在大健康事业中发挥中医药优势

【来源: 中国中医】

参加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的重要讲话,我深刻理解了此次大会召开的重要意义及其必要性。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全面总结了党领导卫生与健康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基本经验,深刻阐述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方针、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吹响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冲锋号,绘制了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的路线图。

当前,尽管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但医保报销水平、覆盖服务范围仍然不够。从长远来看,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筹资和支付体系效率低下,不可持续,提升健康水平并缩减人群间的差异,体现“公平可及和群众受益”,才是医改的终极目标。正因如此,在逐步解决“病有所医”问题的基础上,还需转变理念、聚焦健康,致力于提升全面健康覆盖的质量,矢志不渝增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可持续性,全力推动卫生和健康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中医药有其优势和特色,主要体现为以整体观、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科学思维和个性化诊疗的技术方法,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治疗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拥有无穷的创新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表现为:

预测未来疾病的发生、性质、趋势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主张以此为基础看待人的地位和健康问题,认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中医五运六气学说就是运用五运、六气的基本原理,解释气候变化的年度时间规律及其对人体发病的影响。此乃中医之精华,借此可以预测未来年份疾病的发生、性质。例如石家庄流行乙脑,师仲景法用“白虎汤”,制止了流行。次年,唐山、北京又流行乙脑,用“白虎汤”无效,再次请教蒲辅周,蒲老根据五运六气推测,是年偏湿,让加了一味燥湿药——苍术,又解决了乙脑问题。

讲究养生保健治未病

中医养生保健绝非现代医学的预防。中医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的身心状态,摄足五味,劳逸适度,强调和谐对人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认为“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强调生活方式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才是运用药物、针刺等疗法,调理脏腑、经络、气血,这些足可以解决“亚健康”问题。

中医养生方法有多种,比如运动养生、食疗养生、音乐养生及书画养生等。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取得显著成效。自2007年启动该工程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建设中医预防保健平台、制定治未病效果评价指标、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已初步形成了中医治未病工作的总体思路和方法。先后组织制定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的基本标准》(试用稿)、《国家中医“治未病”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4版)》、《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修订版)》等指导性文件,探索独立的中医专科、养生保健等机构的管理模式,使治未病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服务试点范围不断扩大,覆盖面逐步扩展,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

擅长治疗慢性病和疑难杂症

今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中医药已在急性白血病、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治疗上取得重大突破。此外,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也已经陆续在中医药领域找到“良方”。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说:“中药在世界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像青蒿素一样有效的药物不断地从中药里被提取出来,在癌症治疗领域,中药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拓展助推大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尤其要促进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的五大融合……”

当前,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越来越得到广大社会家庭和老年群体的认可和选择。积极发展健康养老、健康旅游等新业态。加快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机构,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工作,探索中医药养老服务模式与机制。同时,通过大数据与信息技术的支持,整合和重新调整现有中医药行业资源,提高行业运行效率,挖掘产业巨大潜力,“互联网+中医药健康产业”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来源: 人民日报、 中国中医 】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刘希彦:毁掉你健康的正是这些好习惯,早上洗澡、多吃水果

央视曝光:酵素减肥竟是靠这个!看完宁愿胖死……

黄煌:为啥多病的长寿,没病的早死?10句话说出长寿大智慧!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