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经验分享:罗定市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经验分享:罗定市
激活热情 激发动力 强化内涵
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罗定地处粤西,总面积2327.5平方公里,辖4街道17镇336个村(居)委,2014年底总人口131.07万人。全市有公立医疗机构29个,其中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1个,市直医疗机构8个;镇以上医疗机构有卫生技术人员3321人,其中中医药人员571人,中医药副高以上职称22人、中级职称69人、初级职称412人;全市有村卫生站305家,村医719人,其中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历的或能中会西的乡村医生509人,占70.8%。全市有省名中医2人,云浮市名中医8人,并有多人当选为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症学会、中国中西结合南片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委等。
全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来,我市探索实施了“激活热情,激发动力,强化内涵”的“提升工程”建设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我市中医院已于2014年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所有镇级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建设要求均建设有中医临床科室集中设置、多种中医药方法和手段综合使用、中医药文化氛围浓郁并相对独立的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均按要求设置中医科、中药房,配备中医诊疗设备,中医类别医师占本机构医师总数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均能运用中药饮片等6种以上中医药技术方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全市305个农村卫生站共有298个站配置了中医诊疗设备、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占农村卫生站总数的97.7%。全市共有中医个体诊所1家,开设有中医科的民营医院2家、门诊部2家,均能够运用中药饮片或中医非药物疗法常见病多发病基本医疗,成为我市三级中医服务网络的有益补充。我市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强化领导,发挥政府在“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2013年初,《关于实施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下发后,我市政府立即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挂帅,卫计(当时的卫生)、发改、食品药品监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罗定市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并由市府调研室牵头组织“提升工程建设规划”专题调研。我市认为,我市有比较好的中医药发展基础,早在1996年就成为了首批“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2013年再次荣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级中医医院为龙头,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为主体,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我市地方经济较薄弱,无法象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由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服务能力建设。为此,我市引入“经营中医”的理念,从培育Fans入手,着力激活广大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热情,利用患者和医疗机构自身发展的需求激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动力,强化三级服务网络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内涵。先后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实施方案(2013-2017)》、《关于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指导意见》、《罗定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整合力量、因势利导展开“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二科普先行,着力激活广大群众接受中医药服务的热情
一是大力中医科普。首先是在医疗机构内营造浓厚的中医特色氛围。市中医院建设“名中医馆”、创办《泷州杏林》院刊、出版《中医验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设中医专区,在专区内用古典风格的版画、小贴画、宣传专栏等宣传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技术应用、中医药保健常识等,太平卫生院还将院内占地200平方米的花圃改造成中药园,种植肉桂、砂仁、山姜、板蓝根等80多种中草药,并为每种中草药配上标注有药名、药性、功能、归经等的标签;村卫生站(特别是以中医为主的站)也参照卫生院中医专区的做法宣传中医药文化,并根据时令将一些家庭预防保健用的中药汤方、保健常识等印成宣传单张或通过宣传专栏提供给群众。其次是深入“中医中药中国行—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活动,为群众宣讲中医药防病基本知识,让居民掌握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方法,提供义诊咨询,现场体验针灸推拿、特色保健等中医传统疗法,让基层群众能多接触中医、了解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全市所有行政村超过90%的群众接受过相关科普。再次是针对社会上存在大量似是而非的养生保健书籍,我们与文化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衔接,选择了一批宣传正确保健理念、适合群众家庭应用的书报刊,由文化新闻出版管理部门送到各村文化室供群众阅读。第四是发挥我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比较深入的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渗透中医药理念。按照“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指导思想,把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中,积极中医健康教育,在健教资料的种类、数量、内容以及讲座、咨询活动中逐步加大中医药的比例;在居民健康体检中加入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诊疗方法,对65岁以上老年人和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2014年辖区内65岁以上老年人、0-36个月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率分别为35.6%、39%;在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中渗入中医药技术。通过这些工作,使群众更加深入地认识中医药、认同中医药。
二是积极改善中医服务环境。一方面,我们在各医疗机构设立中医服务专区,如太平卫生院、黎少卫生院,将中医诊室、中医康复理疗、中药房等集中起来,在区内设立大量的中医文化宣传版画,让群众进入中医服务专区后能享受中医诊疗的全程服务,能深切感受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全面推广住院病人常规使用中西医两套诊疗方法,常规应用中医药技术服务、代病人煎煮中药服务和在急诊救治中使用中医药方法,逐步转变群众认为中医“药效慢、煎服烦”的观念,提升群众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
三是从群众最关注的地方让群众感受选择中医药服务带来的实惠。我市将中医药服务项目、中药饮片、中成药以及中医常见非药物治疗技术项目纳入新农合医疗报销补偿范围,鼓励群众主动选择中医药和中医适宜技术防病治病。目前,纳入报销的中药饮片达450多种,中医药费用报销金额占新农合报销补助的32%以上;在住院费用中,中医药费用达到总住院费用30%以上,则中医药费用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再提高10%。
四是推广中医特色服务用优良疗效吸引患者。我市中医院是“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目前已建成全国中医特色专科2个(针灸理疗康复科和中风科),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1 个(脊柱科),云浮市重点专科3个(骨伤科、妇科、脾胃科,且已申请了广东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我市以中医院为龙头,建立与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挂钩联系制度,有序接收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生进修培训、跟班学习,定期派出医疗技术骨干到基层卫生院(社区卫生中心)指导、义诊;天灸、穴位敷贴等中医理疗服务。并利用《泷州杏林》、局网站等媒介宣传这些特色服务和优良疗效,让广大群众科学认识中医诊疗的特色和应用特长,科学地选择中医诊疗服务。
通过这些措施,我市有效激活了广大群众接受中医药的热情,主动选择中医诊疗的患者明显增多。2014年,全市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260.2592万人次,其中中医门诊99.451万人次,占门诊总人次的38.2%。三需求驱动,激发各级医疗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内在动力
患者的需求有效推动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积极性,最直接的体现是相当一部分有中医专长的村医,如罗平镇塘屋卫生站的张永森、张金妹,附城街道同仁村卫生站的陈炳胜等,纷纷加大投入配置中医诊疗设备,并自费到市中医院学习或参加科研院校开办的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如塘屋卫生站,配备了电针仪、神灯、火罐、电脑中频、超声导入、牵引床、按摩床等中医理疗设备,设置了面积80平方米的中医理疗室;日常诊疗中,以中医药治疗为主,应用针炙、艾炙、拨罐、刮痧、穴位贴敷疗法、耳压治疗、推拿、牵引、药物导入、神灯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治疗肩周炎、面瘫病、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腰椎病、中风病等病症疗效显著,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民营医疗机构也纷纷申请增设中医诊疗科目。
经济发展的需求驱动基层医疗单位通过中医诊疗服务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效增长。新一轮医改后,基层医疗单位从2010年起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而中药饮片仍然可以加成25%。我市在2013年选择中医药服务基础较好的黎少、罗镜、围底等卫生院推广中医药技术的试点,指导、扶持他们配置中医诊疗设备,配备中医人才,营造中医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黎少镇中心卫生院,该院运用中草药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腹水、肝癌等肝病在周边地区享有盛誉,他们在2011年建成了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94平方米的中医肝病专科,设独立的门诊部和住院部,开放床位25张,配置医务人员8名;他们依托中医肝病专科设立中医服务专区,整合中医妇科、中医内儿科、中医骨伤科和中医针灸理疗科,建设了规范的中药库和中药房,更新添置中药柜、调剂台、中药秤、冰箱等,配备有390多种中药饮片;设有中药煎药室,配备自动煎药机;营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医文化氛围和就医环境。该院2014年业务总收入1937万元,其中中医药业务收入650多万元,中医业务收入占全院业务总收30%以上。又如罗镜镇中心卫生院2014年中医门诊59915人次,同比增长12%;中医非药物治疗2473人次,同比增长91%;中医业务收入463万元,占业务收入21 %。围底镇卫生院2013年投入约10万元建成了针灸理疗康复区,仅两个月就收回建设费用;目前每月的营业收入稳定在6-8万元。试点的做法和成效,让各级医疗机构认识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有可为、有可图”,有效激活了各级医疗机构应用中医药服务的热情,激发了“提升工程”建设的内生动力。目前,全市21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了中医科规范化建设,中医管理科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每个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均开设中医专科(专病)门诊2个以上,能内、外、妇、儿、针炙理疗、骨伤等中医诊疗项目,运用针灸、推拿等15种以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中药库房建设达规范化标准,普遍配备有中药饮片300种以上、中成药100种以上;配置中药煎药室提供代煎药服务。
中医服务能力的提升,中医业务的蓬勃,也带动了其他医疗业务的发展,如公共卫生中的健康体检、健康档案,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治疗,以及住院分娩等业务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四引导内涵发展,健全网络提升服务能力
一是财政投入倾斜。除了上级安排的中医事业经费外,我市财政对中医业务发展亦予以倾斜。2013年以来,全市财政安排资金中医事业131万元,将卫生院的业务收入全额返还,支持基层医疗机构优先配置中医药设备、改善中医服务场所和中医科普活动。市中医院是我市中医药事业的龙头,市政府于2006年无偿划拨20亩土地、融资1800万元建成了新中医院,去年又在新院背征用30亩作为中医院扩建用地。
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我市一直以来重视中医人才培养,早在2007至2009年期间,就举办过7期面向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和村医、为期一年的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共培训505人。在实施“提升工程”过程中,我市积极探索县级中医医院从人才、技术等方面帮扶基层医疗单位的机制,在市中医院设立中医基层指导科,定期安排医疗业务骨干到镇村医疗机构巡诊和业务指导;积极实施“名师带徒”工程,由我市的2名省名中医、7名云浮市名中医,以及当选为省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症学会、中国中西结合南片急救专业委员会常委等的名中医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培训,全市先后遴选出19名中青年医师与本市的省、地级名中医确认承传关系,结对跟师学习;目前已有7名业满出师,并成为中医院学科带头人,其中2名还被云浮市人民政府授予“云浮市名中医”称号。积极做好中医人才储备,2013年以来全市共招聘中医院校应届毕业生21人,引进中医高层次人才4人。在人事管理方面,优先安排中医优秀人才到上级医院进修、为中医人才继续教育提供方便,优先考虑中医业务骨干晋升职务,让中医人员有干劲、有奔头。
三是设定药物收入比例限制政策,引导发展中医诊疗业务。从今年开始,我市结合深化政风行风建设专项治理工作,设定医疗机构药品收入占比“黄、红线”制度,药品收入占医院业务收入比例达到黄线(50%)的,由系统纪委对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勉谈话;达到红线(55%)以上的,提请局党组研究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在计算药品收入占比时,中医药饮片的收入不计入药品收入。试行这项制度,旨在遏制个别医疗机构“大处方”,引导他们更多地应用中医中药。
四是坚持“寓监管于服务”的原则,落实中医中药监督管理规范。我局专门设立中医管理股,配备4名专职干部,连同市中医院基层指导科的力量,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各项中医药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培训推广《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等中药管理规范;指导村医自采、自种、自用民间习用中草药诊疗业务。如附城街道同仁村卫生站的村医陈炳胜,他具有中医治疗骨伤的家传技术,还先后到中山医学院、北京医药卫生专修学院、新兴中药学校等学习,他应用自采、自种的中草药治疗骨伤,效果良好,在周边群众中享有一定声誉。
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激活热情,激发动力,强化内涵”的建设模式是适合罗定“地方经济薄弱、财政投入不足”的实际的。只有患者有需求,医疗机构才会“有可为”;医疗机构觉得“有可图”才会有建设的动力,才会想方设法去投入、因地制宜去建设;也避免出现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提供了服务群众却不接受的情形。在建设动力激发之后及时辅之以强有力的引导,保证规范发展,不致于走上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极端。
今后,我市将按照《广东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借鉴兄弟县区的经验做法,落实本次会议的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中医特色优势建设、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和中医药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中医药服务能力。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