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黄培新:神经系统疾病的疑难杂症应重视痰瘀同治
#大医精诚
▲广东省名中医黄培新教授访谈。视频选自《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系列视频》
名医介绍:黄培新
黄培新(1945年12月生),第三批广东省名中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终身名誉主任委员,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部、卫生部颁发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曾被聘为广州市、中山市、佛山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新南方教学奖”优秀教师,“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优秀学科学术带头人等称号。
对话嘉宾:黄燕
黄燕,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
学医之路
高考时读到一篇文章激发了对中医的兴趣
黄燕:黄主任,您从小生长在缺医少药的客家山区,您为什么要选择学习中医呢?
黄培新:在我高考的时候,我在学校的图书馆看了一篇有关中医针灸研究的突破的文章,我越读越激发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当时高考填志愿,老师叫我考工科,但我还是把中医学院这个志愿填上去了,毕业以后被分配到广东省中医院内科工作。
我们内科有四个名老中医,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是岑鹤龄和林夏泉。岑老他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他运用中医的理论来处理西医的疾病,对我启发是很大的。还有林老,他的观点就是强调调和脾胃,扶正祛邪为主,他的处方用药很简练,一般不超过12味药,而且药物的副作用比较轻。他认为一个人的整体有病,都是某个脏体的受损,要通过清轻的药物调节扶正,就会达到祛邪的作用。
临床研究
根据寒热偏性将中风病分为肝阳暴亢和气虚血瘀两大基本证型
黄燕:我们都知道您在脑血管方面的研究很深入,能不能在这里分享一下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呢?
黄培新:我们的团队经过大样本的临床调查发现。出血性中风70%以上都是因为风火致病,临床中表现为肝阳暴亢的证型。而脑梗塞70%以上都是气虚致病,临床表现为气虚血瘀的证型。这个调查为我们进行中风的临床分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我在大学教中风病时就根据寒热的偏性情况,将中风病分为肝阳暴亢和气虚血瘀两大基本证型。肝阳暴亢临床上可以用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为代表进行治疗,气虚血瘀就用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进行治疗。
如果当病情进一步发展,合并有意识障碍,那就相当于中医的闭证,临床上将其分为阴闭和阳闭两个大类。阳闭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阴闭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可以加用苏合香丸。
如果疾病再进一步发展,病情更加沉重,表现为元气败脱,但元气败脱这个阶段又可以根据寒热分为亡阴和亡阳,亡阴可以用生脉散治疗;亡阳可以用参附汤进行治疗。如果再发展最后就表现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竭,人就死亡了。这个中风的整个治法的辨证,很方便记忆,也很方便临床的应用。
临床经验
神经系统疾病的疑难杂症应重视痰瘀同治
黄燕:除了中风之外,您对其他神经内科的疑难杂症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认识,能不能分享一下您这方面的经验呢?
黄培新:我认为神经系统疾病的疑难疾病,和内科的疑难疾病一样,都应该重视痰瘀同治的问题。中医认为,痰和瘀都是体内津液所化,痰和瘀都是机体内的两个病理产物,作为一个致病因素,痰瘀可以同时致病。
另外,神经系统的疾病,要重视风痰在神经系统的致病作用,有很多病症都是和风痰阻络有关。风痰致病的主要的病机是风痰滞阻经脉所引起一系列的症状,比较突出的表现是疼痛和麻木。我们在辨证的基础上要注意痰浊滞阻经脉这个病机,采用熄风、祛痰通络的原则进行治疗,效果就不一样。
大医精诚
医生看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黄燕:您从医50年了,救人无数,能不能讲一下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些事例呢?
黄培新:有一个长期哮喘的病人,又合并了肺心病,并经过多方的治疗,中药西药都使用过,但还是哮喘。他找我看病的时候,我了解到他长期每天坚持吃冬虫草。医生讲冬虫草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所以他就每天坚持吃很多。
我当时考虑,冬虫草对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很有作用,但是有个别的人是过敏体质,对一些冬虫草的异性蛋白有过敏的现象,这个病人也可能有这种情况。所以我建议他暂停服用冬虫草,结果暂停了之后哮喘逐渐缓解了。
这说明了我们的医生看病,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问题。不要一味地使用药物,要了解周围的环境,要了解药物的副作用,从多方面进行去考虑。这就是我们中医所经常强调的,学中医要有悟性,悟性高,效果就会好。■
本文选自《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系列视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为弘扬大医精诚,记录传承中医名家风采和学术思想,广东省启动“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影像工程”。中医大咖们结合临床实践谈热点健康问题,分享成才之路,学术观点等等,干货多多,精诚满满。
计划用3年时间拍摄300位名中医,第一季拍摄100位,视频将在广东中医药微信公众号首播,逢周一、周三推送。
“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影像工程项目,由广东省中医药局监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交流中心、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四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广东省各地级以上市卫生计生局(委)、省属中医院共同支持;由康美药业总冠名,并作为联合出品单位;由中国中药-广东一方制药、中山中智药业、四川新绿色药业协拍支持。
拍摄相关事宜与建议可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同微信):18026331605、15911051605;
工作组邮箱:lingnanmingyi@163.com
《大医精诚》岭南名中医系列视频
逢周一、三推送,敬请关注
大医精诚记录传承中医名家风采和学术思想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