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树江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致辞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闫树江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作主旨报告
发动科技创新的引擎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王国强在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陈竺副委员长、各位院士、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之际,由农工党中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举办的第三届中医科学大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惠州隆重开幕了。这必将对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院士、各位来宾、各位领导表示诚挚的问候,向为大会筹备付出辛勤努力的惠州市委、市政府和有关方面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中医药发展的陈竺委员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崇高的敬意。
大家都知道,2015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研究员在面临多次实验失败的压力下,执着的她从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中寻找答案,来源于东晋药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她启发和灵感,最终取得了成功。
惠州罗浮山是葛洪著书立说之地,我们选择在此召开大会,就是要让我们对中医药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要有足够的自信,认识到中医药这一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是我们创新的源泉,要善于从中挖掘精华,汲取灵感。也告诫我们任何一个重大的科技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屠呦呦及其团队研发青蒿素所展现的安下心来、专心致志、迷恋至深、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特别是我们中医药人,更要有传承创新、振兴发展的担当,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魄力,让中医药更好地造福人民群众。
下面,围绕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结合大会主题,我谈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进一步增强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确立了创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一系列力度大、措施实的重大决策部署,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推进速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开辟了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今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九大,吹响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集结号。前不久,又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大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对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贯彻落实好两个大会的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中医药科技创新摆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广泛渗透到中医药领域,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飞跃发展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让科学界、学术界更加认同中医药、关注中医药、发展中医药,这些既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挑战。新形势下,抓住了就是机遇,但如果错失良机,就会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库“蒙灰”和“裹足”,得不到很好的传承、利用和发展,发挥不了应有的独特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对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认识。
第一,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是建设健康中国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健康中国”提升为国家战略,特别是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提出,卫生与健康工作要由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适应这一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推进以中医药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为人民群众提供系统连续的覆盖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第二,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是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仍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既面对着发达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也面对着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卫生与健康问题,更面对着不断出现的新发传染病的威胁。同时,还要看到,现代科技尤其是现代医药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中医药在巩固和厚植原有的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的精华,适应新需求,新实践,培育新特色,形成新优势,积极应对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第三,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是保持我国领先地位的现实需要。随着中医药海外步伐的加快,国际社会对中医药认可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奖,国际医学界和生物医药界把发展的目光投向中医药,利用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中医药的研究和利用,加入中药新药研发的队列,逐步抢占中医药科研的高地,试图占领市场先机,对我发展中医药形成倒逼优势。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丢失发展先机。我们要把这种外来压力,变为切实加大中医药科技创新力度的动力,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取得更多原创成果,始终掌握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战略主动和领先地位。
第四,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是助推经济动能转换的现实需要。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医药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中医药与养老、旅游等行业融合发展的步伐加快,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潜力持续释放,中药产业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一大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但不论是升级传统的中医药产业,还是发展新兴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业,都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推动。我们必须紧紧扭转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有效集成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资源和要素,创新服务模式,创新融合途径,不断增加中医药健康服务供给,产出更多更好的能够促进人民群众健康的产品和技术,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同时,为经济动能转换、发展升级作出贡献,提升中医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显示度。
二、聚焦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中医药振兴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强调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落实中央要求,认识、适应和引领健康领域发展方式的转变,最根本、最关键的是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切实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支撑引领提升中医药服务健康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明确总体要求。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来推进,都要向“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这个目标来聚焦,发动中医药科技创新的引擎,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把中医药打造为普及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健康产业的重要动力。
第二,突出创新重点。要坚持中医药科技创新面向人民健康需求的导向,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着力推动在重点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一要加强理论创新。先人的智慧、深厚的积淀,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根脉所在,也是中医药理论创新的根基所在。我们要加大对中医古籍、传统知识和诊疗技术的保护、抢救和整理,加快编撰《中华医藏》,建立传统知识保护名录数据库与保护平台,系统传承历代医学流派和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要不断汲取现代科学知识的先进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药理论体系,阐发理论内涵,揭示作用机理,研究关键问题,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理念和哲学思维的借鉴,为解决世界医学难题提供方法和思路。同时,还要用现代化的语言准确表述中医药认知生命、把握健康、防治疾病的内在规律,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要加强技术创新。立足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和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促进中医药与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多领域的技术融合,在突破中医健康状态辨识评估、疾病风险预测预警、健康干预等治未病核心环节的关键技术上下功夫,在提高中医药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性疾病、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诊治水平上下功夫,在提高中医药在解决临床常见且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质量的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二便障碍、慢性疼痛、心理健康等)康复能力上下功夫,提升中医药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技术保障能力。
三要加强产业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很多专利药物市场绝大多数被国外公司占据,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成为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加快推进中药材种养殖、中药新药研发、中药大品种深度开发、中药生产装备制造等关键核心科技的研发攻关,突破一批世界领先、对人类健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大品种和装备,形成以中药资源为核心的“大成果、大品种、大产业”的中药产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加大中医药诊断设备、治疗及康复设备的研发,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中医药特色的医疗设备。
四要加强服务创新。要推进互联网+中医,开发中医数字化、远程医疗技术,推进中医药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养老等社会服务网络化、定制化,探索保障健康全过程的服务新模式。推动中医药与养老、旅游、文化等行业的融合,创新融合途径,创新发展方式,构筑发展新业态。
第三,促进成果转化。要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唤醒“沉睡”在实验室的成果,实现科技创新同市场需求的对接、同产业发展的对接,把“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科技成果转化为更多的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用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中医药健康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共享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成果,也要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前沿性的类似“青蒿素”重大科技成果,造福人类健康。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要加大对国际上认同的一些中医药科技成果(比如陈竺委员长将要介绍的中西医融合治疗白血病)的宣传力度,使这些成果花香四溢“墙外香”。
第四,构建创新体系。要充分整合用好已有创新平台资源,组建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再遴选和布局一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深化国家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着力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比如,江中集团的液态制剂智能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给总书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士力制药集团的“现代中药智能制造”项目入选国家“2016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以复方丹参滴丸国际注册产品先进制造技术系统为示范对象,改造提升中药传统制造方法,创建现代中药国际化智能制造模式),支持企业设立高水平中医药研发机构,建设中医药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中医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打破围墙,组建联盟,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培育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大的中医药企业,打造一批一流学科,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培养领军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我们要大力实施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把培育中医药领军人才摆在突出的位置,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去发现人才、扶持人才、造就人才,使蕴藏在他们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迸发。
第六,加强科学普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医药来源于民间、民众,深受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中医药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有广大人民的参与和支持,才是我们中医药发展的不竭动力;没有人民群众中医药科学素养的逐渐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中医药创新大军。要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传得开的方式普及中医药科学知识、维护健康的科学方法,着力形成民众欢迎、喜爱、使用中医药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厚植中医药创新发展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
三、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中医药科技管理机制改革
激发中医药科技创新的活力,还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策环境、管理制度。
第一,制定专项规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结合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结合贯彻实施《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会同科技部编制《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2016—2020年)》,对“十三五”时期的中医药科技创新进行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明确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目前,专项规划编制进展顺利,已形成初稿,并充分征求了中医药系统的意见。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争取尽快印发,启动实施一批科研项目。
第二,健全评价体系。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完善科技创新相关政策措施,改革中医药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中医药科研评价方法,更加注重同行评价,更加注重临床效果评价,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评价制度,建立健全中医药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形成适合中医药发展的评价体系。
第三,探索新的机制。全面总结青蒿素发现的经验,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统筹协调,实现跨领域、多部门的协同创新,克服“碎片化”现象和“孤岛”现象,协同办大事、集智大攻关。
创新驱动发展。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作为中医药振兴发展动力之源和“关键一招”,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更加深入贯彻落实两个大会的精神,更加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对中医药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以屠呦呦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药人为榜样,主动作为、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中医药创新驱动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习近平: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毛泽东:把中医提到对全世界有贡献的高度 | 中央文献研究室撰文
快来拿走!国医大师李济仁的高血压治疗保健方
为何老中医总是提醒 水果不能过多吃
经络不通,补什么都白费!经络不通的6种反应